因为对英音的一见钟情去听了J.K.Rowling的哈佛毕业演讲
JK罗琳《生活就像故事》2008哈佛大学毕业演讲
然后想着想着又快要把自己带进Mind Palace的死胡同。
心烦是因为内心是在意的,不像表面那样轻描淡写或者用情绪一笔带过。就像我敢肯定在知乎问出“在xx大学做一名学渣是什么样的体验”的,提问者、回答者都想要摆脱这一困境。
大约是半年前的暑假刚开始那会儿,因为想太多又不愿做legwork,恍惚中就有些心理问题;也不是太严重,用老妈的话说就是“眼高手低”,但就是抑制不住的焦虑、越想越无望。
都说真正的心理大师是要亲历精神病,然后靠着顽强的意志力恢复,可惜我沉下去的还不够深;及时止住是因为我发现了心理学这一广大新领域,有了新鲜的可以学习的东西。
两天前通知我两门都顺利考过,赶着最后一批直接拿到了心理咨询师三级的资格证;但仍然要面对每隔一段时期的低潮和迷茫。
john在回答mycroft的话中有一句我一直念念不忘——
![](https://img.haomeiwen.com/i445529/a7ed48833ef928d0.png)
从来不无聊,也就是每一刻都是新鲜而独特的经历;这是我最向往的幸福。
回到原问题:为什么20岁阶段的人最容易迷茫?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无限可能。
如果用《因为痛,所以叫青春》中的人生时钟来衡量,20岁是早上6点,是刚刚从一夜好梦中醒来的时候。
如今的大学生,短短四年时间里又是辅修,又是双学位,事务繁多,有时很难修满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做交换生、实习生,做兼职,以便积累相关的就业经验,可以在找工作时为自己的简历添上独特的一笔。为了这些,不得不选择休学一两个星期也很常见。如果碰上重修、转系或换专业,恐怕还要再延后一至两年毕业。毕业后,为了应付各类考试或为留学做准备,又要参加各种培训。等稍微松口气停下来整理一下状态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是即将步入30岁的人。
所以从某种意义,20岁很隆重,因为就要从梦中醒来,睁眼看到预备度过一生的世界。
20岁阶段的迷茫是因为看到什么都想往自己的背包里塞;结果在手机和网络的双重飞速发展、鸡汤的铺天盖地下,就演变成了几乎看到任何励志的故事都幻想到自己身上。觉得自己刚刚开始,一切皆有可能,多一条道路多一种选择反正肯定没坏处。
但是最关键的是忘记了能量守恒定律。
一个人的能量有限,分散的角落越普遍,平均面积上摊得的就越少;《异类》反复被提及,就是因为作者不遗余力在倡导着【FOCUS】聚焦原则。
就像把自己浓缩成一束激光,目标只有那一个点。
有这个break-through,是因为今天刻意没看微信公众号和简书的更新,结果发现与平时忙着两头跑没有差别;倒是无意中重读一本三年前赞过的好书,发现层出不穷的新鸡汤的精华都被浓缩其中。
要不说我们所有的需要,包括知识和智慧,我们早已经拥有。这句话在过去的一个月内得到自己的亲身体验,就是在逛淘宝冲动地缺什么就马上下单之时强迫自己按下“STOP”——给自己的硬性规定则是加入购物车的东西,一个礼拜之后如果还觉得非她不可才会确定下单。
直到回头看才发现这次行动有多伟大,不仅避免了大多数的占便宜心理,而且让我在等待的一周时间内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迸发出新的解决方案。
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中有一个金字塔model——
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能白头偕老一个人。
就像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都需要在满足下一层之后才进阶到上一层;两次飞跃真的不只是一层玻璃天花板而已。
我还是非常相信那个“一”,就像sherlock的consulting detectiv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