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的一段话,相信大家一定都不陌生:“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说这些话的人正是帮助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范蠢。
范蠡在功成之后,急流勇退,离开了越国。他见曾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文种仍留在勾践身边,便写了这样一封信,劝文种赶快离开勾践,告知他勾践是一个只能共患难,不能同甘苦的人。文种没有听从他的劝告,最后被勾践赐死。从此以后,人们便将这种事业成功后杀害功臣的行为称为“兔死狗烹”或“鸟尽弓藏”。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多少帝王在坐拥江山后,便将为其建功立业的功臣诛杀,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嗟叹的悲剧。
这些帝王不是不知道,做出这种事情会遭后人诟病,他们却依然坚持对功臣下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清雍正时期,年羹尧曽收到过幕宾汪景祺的一封书信,书信详细解释了功臣难逃凄惨下场的主要原因,书信的名称就叫做《功臣不可为》。汪景棋解释,古今功臣之所以难做,问题王要出现在皇帝身上。他称,皇帝最怕有人谋反作乱,所以需要有功臣为其戡乱;乱平后,皇帝又要猜忌功臣会不会有生乱之心,认为其有平乱的能力就一定也有作乱的能力;功臣在建功后往往会得到奖赏,而这又容易招致小人的嫉恨,被无端弹劾中伤,功臣要是倚仗自己的功绩直言谏君的话,往往又会被扣以“骄横”,跋扈”等高帽,惹的皇帝生疑。所谓功高震主,功臣一旦建功过高,就容易引起皇帝的猜忌,进而招来杀身之祸,难逃一死。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悲惨下场,就正好验证了汪景祺所言。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最重要的功臣之一,名列“汉三杰”,若不是韩信百战沙场,刘邦的称帝之路恐怕不会如此顺利。然而,韩信韬略天下无双,功绩又闻名天下,手中又握有兵权,刘邦怎能安心将其留在身边?西汉天下平定后,刘邦立即采取措施,借口游云梦泽,召集天下诸候前来相会,趁机扣下韩信, 将其贬为淮阴候。接着,刘邦又马不停蹄地以谋反为由斩杀了韩信、陈豨、英布、彭越等开国功臣。
事实上,历史上比刘邦狠辣的君主大有人在,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刘邦虽然斩杀了韩信等人,但他至少留下了萧何、张良等人,当然这也与蕭何等人的“明哲保身”有关,朱元璋却狠辣到不留一个功臣。从坐上皇位开始,朱元璋便开始了他的“烹狗藏弓”之计划,直到去世为止,这种杀戮才停下。在此期间,遭到诛杀的明朝功臣及相关人员有一二十万人。这也是历史上最残酷的政治诛杀,令人发指。
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以谋反罪杀了追随其打江山的胡惟庸,由此拉开了诛杀功臣的行动。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前前后后共处死了三万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又诛杀了开国元勋蓝玉,罪名也是谋反,此案让一万多人丢掉了性命。之后,朱元璋又找借口杀了傅友德、宋濂、李善等开国重臣。
如果说这几位或多或少都有把柄给朱元璋抓,所以最后才惨遭杀害,那右丞相徐达的死就令人心寒了。徐达与朱元璋有同乡之谊,为朱元璋出生人死几十年,是公认的明朝开国功臣中最重要的一位,而且还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但是徐达从不骄横,一直小心翼翼地处事,对朱元璋也恭敬有加。所以,朱元璋始终找不到借口杀徐达,最后他竟趁徐达身患背疽不能吃鹅肉的时候,给徐达送去熟鹅,徐达明白了他的意思,含泪吃下鹅肉,不久便死了。朱元璋之狠,可见一斑。
几千年来,多少忠臣惨遭帝王的无情杀戮,而又有多少臣子能真正参透“伴君如伴虎”的真谛,又有几人能像范蠡一样功成即身退。在帝王眼中,天下是天子的,任哪个功臣功盖天下,也是他作为臣子的本分,否则就乱了规矩。
说起来,如果古今帝王都能像宋太祖赵匡胤一样以温和的手段“杯酒释兵权”,而功臣们也能像石守信等人一样识时务地交出兵权,那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