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怎样“调控”快乐
快乐总是……短暂的。哪怕是再愉快的事,如果没有变化,时间一长,你也会觉得没意思。我们总是在寻求新的刺激、更加耸人听闻的东西、不一样的乐趣。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就明白这一点。快乐总是短暂的,这是自然选择的设定。只有让你得不到长久的快乐,你才永远有动力去寻找快乐,你才能一直为了生存和传播基因而努力奋斗。
面对这个设定,佛学的办法是别太把快乐当回事儿:短暂的快乐那都是幻觉,我们活着是为了体验真实的世界。
如果我们就是想多体验一点快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那就得研究一下快乐机制的底层原理。
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英迪拉·拉曼 (Indira M. Raman)在鹦鹉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Unhappiness Is a Palate-Cleanser:Why it’s impossible to always be happy),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为什么快乐总是短暂的。
1.机制
研究人有不同的研究法。心理学家把人的大脑当成一个黑匣子,从外面推测人是怎么想的,总结一些宏观的规律。脑神经科学家是把这个黑匣子给打开,看看里面的结构,什么电信号、化学过程到底是怎么回事。心理学的规律不一定可靠,但是如果脑神经科学家能找到底层的机制,那这个规律就算是坐实了。
对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收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三个步骤都是由神经元控制。拉曼这篇研究综述最出乎我意料的地方就是,限制快乐的,居然是发生在接收信息这一步。
所谓接收信息,就是要把外界的诸如声音、光、电、触觉这些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电讯号。这件事是由所谓“转导蛋白质”干的。转导蛋白质在接收到外界的物理信号之后,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电讯号,然后大脑神经元就接收这个电讯号。
关键就在于,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所决定的 —— 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的。
哪怕这个刺激比较大,只要它一直存在,离子通道也会慢慢关闭。只有当刺激发生改变,比如突然间加强,或者从无到有,离子通道才会产生响应。
这就有点像青蛙。青蛙看不见不动的东西,只有当一个东西动起来了,青蛙才看见它。这当然是青蛙大脑的认知带宽实在有限,只能关注动的东西。人的视觉能力当然比青蛙强得多,但是这个底层原理差不多。离子通道响应的不是外部信号的强度本身,而是信号强度的*改变*。
拉曼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厨房正在炒菜,一个人正好从外面回到家里,他一开门会闻到很强烈的味道 —— 但是炒菜的人因为一直都在厨房里,并不会觉得味道有多重。再比如游泳,你刚下水的时候感觉水特别凉,但是过一会儿你就不觉得凉了。还有冰箱,有些冰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但是如果习惯了,你就感觉不到这个声音了。
脑神经学家把这个过程叫做“适应(adaptation)”。从很明亮的室外走到房间里,你会觉得房间特别暗,但是待一会儿之后你就什么都能看清了 —— 你的眼睛,适应了。
《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说的特别高级,叫“常见则不疑” —— 殊不知这其实是离子通道的作用啊。
眼睛不参与意识,意识是来自大脑对眼睛传递过来的电讯号的分析解读。这也就意味着在大脑还没有对事件做出判断的时候,你就已经产生偏见了,你已经对常见的东西不感兴趣了。换句话说,还没轮到大脑说快乐不快乐的时候,你已经不快乐了,因为离子通道根本没让它进来。
罗素有句名言叫“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 拉曼说这句话需要改变了。参差多态不仅仅是幸福的本源,参差多态是我们能感知到这个东西的前提!
2.制造快乐的两种方法
哪怕刺激一直很强,时间长了你也会对它适应。刚开始吸毒的时候人的反应都特别大,慢慢地,同样的剂量就不能让人满足了,你就必须得加大剂量才行。吃辣也是一样。第一次吃辣椒特别刺激,时间长了你就觉得辣椒放少了不行。
快乐是短暂的,不满足是长期的。这是一个无间道,你是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要不怎么佛陀说这是“苦”呢。
连低等生物都是这样。拉曼说有一种动物叫海兔 ——
你轻轻一碰它,它就有很大的反应。但是如果你一直不停地碰它,它就不敏感了。你就需要再加大力度,给它更强的刺激,它才会再反应。
老鼠也是这样。研究人员训练老鼠,让老鼠完成一些任务,就给它们食物作为奖励。一开始老鼠都是给吃的就干活,后来就发现一般的食物已经不能让老鼠努力工作了,得给好吃的食物才行。
但是研究者也做了一个任何人都能想到的变化。如果先把老鼠饿上一段时间,它还会不会挑食呢?不会。只要老鼠足够饿,它就愿意为任何食物而努力工作。
其实这个道理还是离子通道对刺激的变化做出的反应。从有食物到有更好吃的食物,这是一种变化。从不给食物到有食物,这也是一种变化。所以感受快乐的方法一共有两种 ——
1. 追求多样性。新奇的、不一样的刺激会让我们快乐。
2. 追求间隔性。间隔一段时间,哪怕是以前经历过的刺激,我们还是会感到快乐。
拉曼最后给的建议就是间隔。大部分时间是不快乐的,但也正因为有了中间这些不快乐,你才会感到快乐。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啊?
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没有脑神经学家这么高级,但是心理学家对此也有洞见。
3.调控快乐
快乐是短暂的,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经济学家管这叫“边际效应递减”,心理学家也叫“适应(habituation)”,跟脑神经学家说的“adaptation”其实是一个意思。总而言之就是再好吃的东西一直吃,你也会觉得不好吃了。解决方法就是要么追求多样化,要么追求间隔。
《撞上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 (Daniel Gilbert),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吉尔伯特有一个洞见。
吉尔伯特说,这两招你不要同时使用。不能间隔,你才需要考虑多样性。如果有时间间隔,就不需要再搞多样性了。
人们吃中餐一般都是几个人点一桌子菜交叉着吃,可是吃西餐通常都是每个人只吃自己点的一道菜,缺乏多样性,所以快乐更短暂。如果你昨天晚上在这个餐馆吃饭,今天晚上又来了这个餐馆,那哪怕这家餐馆只有一道菜是你喜欢的,你今天也应该换一道菜,来点多样性。
而吉尔伯特说,如果你是每个月才去一次这家餐馆,那你就应该每次都点最爱吃的那道菜。
这个建议和拉曼说的“不快乐是口感清洁剂”是一致的。这就是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保持快乐的最佳方法。
快乐在今天这个世界是廉价的。设计电子游戏的人非常明白怎么让人快乐,他们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第一个方法 —— 多样性。游戏里会不断有新鲜的刺激,让你一直玩下去,乐此不疲。上网看微博、刷视频也是这样。这种电子化、工业化的刺激密集度比真实日常生活高太多了。没有人能抵抗这种快乐的吸引。
这些娱乐项目有个本质的弱点。
设计者总是希望你一直留在他的产品里,所以他总是使用第一个制造快乐的方法。他负担不起第二个方法,也就是间隔。
所以在这个时代,间隔出来的快乐,更稀缺,所以更宝贵。
这就意味着应该更多地使用间隔的方法对快乐进行调控。比如说,再好吃的东西,也别一次吃太多;再好玩的游戏,也别无限制地玩。适可而止是为了长期的享受。而且这涉及到生活的主动权。被多样性吸引是“被”吸引。间隔,总是你主动。
而第一种方法也有高级的用法。这就是要追求比较“深”的东西。搞学问,学科的道理越深越好,你每进一步都有新的刺激。做事业,目标越远大越好,你才能一直有新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对有使命感的人来说工作才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快乐调控策略就是,浅的东西用间隔,而深的东西自带多样性。
知识点二:怎样(不)说谎话
你说过谎话吗?
当然说过。每个人都说过谎话,说谎不等于恶意欺骗。有时候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谎言就能省下一大堆麻烦。但说谎毕竟不是好事。特别是在正式的场合,面对严肃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你其实是不能说谎的。
因为损失太大。你说的话会被人记住,将来一旦发现是说谎,信誉就完了。如果一个人说的话别人都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这就没法合作。所以理性的人哪怕纯粹出于自利目的,也应该避免在正式场合说谎。
可问题在于,总有些事儿的确就是不想让别人知道实情。别人问了,你不回答也不行,说谎也不行,那怎么办呢?
下面这个办法是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的建议。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在这本书中,桑德尔说,作为一个不说谎的人,遇到实在不能实话实说的情况,你可以给对方一个“误导性的事实”。
比如说,你的朋友为躲避杀手的追杀躲入你的家中,杀手找到你家,问你那个朋友是否在这里,你应该如何回答?
桑德尔不建议直接撒谎说他不在这里。他的建议是,你可以告诉杀手,“我今天下午在超市里见到了他。”
这就是“误导性的事实”。首先你说的的确是事实,你今天下午的确跟那位朋友一起去了超市。但你这是一个误导性的事实,因为杀手听了这句话,还以为你的意思是说这个人不在你家,你上次见到他就是在超市里。你没有撒谎!是他自己被误导了。
桑德尔还举了个真实的例子:比尔·克林顿。克林顿在竞选总统的时候,被问到是否使用过娱乐性的毒品。克林顿的回答是“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我绝对没有违反过美国关于毒品的法律。”
这个回答一点毛病没有。你完全可以理解成克林顿的意思是说他没吸过毒、没贩过毒、也没携带过毒品,凡是犯法他都没做过。但是实际上,克林顿在英国吸过大麻 —— 不过这当然没有违反美国关于吸毒的法律。
这一招对政客太方便了,像克林顿更是张嘴就来。最著名的一次,是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闻。新闻爆出来以后,克林顿在公开场合宣誓和作证都是理直气壮地说“我和莱温斯基没有性关系”。这句话从技术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一个事实,因为他们确实没有发生过完整的、通常意义下的性行为!具体情况想必大家都知道,不知道的同学可以自行查阅维基百科“莱温斯基丑闻”相关条目。
技术上是没问题,可是事件最后的定性,人们还是认为克林顿这种行为就是撒谎。
那么问题就是,桑德尔说的这个办法真的有用吗?用事实误导,就比直接撒谎好吗?
在英国心理学学会研究文摘(BPS Research Digest)一篇新的研究报道,Using the truth to mislead (paltering) feels less bad than lying, but will cost you in the long run(用事实误导感觉不像撒谎那么差,但是从长期看来也有坏处),作者是Alex Fradera。
这篇报道介绍了一项刚刚发表的研究。心理学家做了两个实验,测试“用事实误导”的使用效果。
第一个实验是模拟在网上卖车。一部分受试者扮演卖车者,一部分受试者扮演买车者。假设这辆车其他方面都很好,唯一的缺陷是有时候打不着火。受试者让买家问卖家,这辆车的引擎有没有毛病?卖家不能直接撒谎,也不想告诉买家这个车的毛病,于是就告诉买家一个误导性的事实:“这辆车在路上行驶的时候非常平稳” —— 是啊,只要你能打着火,开起来确实没问题。
买家拿到车,就发现了点火的毛病。然后研究者让扮演买家的受试者和扮演卖家的受试者分别给卖家打分,评价卖家的可信程度。满分7分,结果卖家给自己的打分是平均3.4分,而买家给他打的是平均2.5分。
也就是说,当你用事实去误导别人的时候,可能自我感觉比直接说谎好,但在别人看来,你就是在说谎。
第二个实验是模拟卖地。假设有人想卖一片地,如果这片地是要用来开发成居民区,开发商,也就是买家愿意出的价格就比较低;如果这片地开发成商业用地,买家愿意出的价格就会比较高。所以卖家在要价之前,先问了开发商一个问题:“这块地是开发成居民区还是商业区?”
买家其实是想做商业区。但是从讨价还价角度,买家不希望卖家知道他们要做商业区,那么买家应该怎么说呢?实验人员把扮演买家的受试者分成三组:
第一组说实话,告诉对方买这块地是为了商业用途;
第二组直接撒谎,告诉对方这块地将被开发成居民区;
第三组说的是“误导性的事实”,告诉对方“我们公司一直以来都做的是居民区开发” —— 这句话是对的,他们公司确实一直做居民区开发,只不过打算从这块地开始做商业区开发。
最后揭露事实,研究者让扮演卖家的受试者对这三组买家进行评价,结果撒谎组和误导事实组得到的评价是一样的。
对被误导的人来说,用事实误导 = 撒谎。
那桑德尔的建议是错的吗?也不是。用事实误导并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心理安慰。用事实误导,还是比直接说谎好。
桑德尔说,虽然你误导了别人,但只要你说的话还是实话,你的话就还是值得听的。别人可以仔细分析你说的每一句话,从事实推测真相。可是如果你直接撒谎,你的话就根本不值得一听了。
评论
学会用事实误导去代替说谎,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其实我们可能经常会无意识地这么做,但是我们没有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在英语里,这个行为专门有个词,叫“palter”。中文词典中把“palter”翻译成模棱两可,闪烁其词,这个翻译没有抓住要点。
设想,如果人人都随便撒谎,那这个社会就太可怕了,根本没有合作基础。而如果我们说的都是实话,只不过有时候故意用事实误导,那这个社会虽然也不完美,但至少还是值得互相说话的。
公众人物说话尤其是这样。我们很难想象外交部发言人直接说谎是一种什么景象。而用事实误导,也许是他们常做的,也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事情。
练习题
假设有猎头找你,说有个创业公司,愿意给你更高的职位,而且那个新公司的发展前景特别好,只是一开始给的工资比你现在的工资低一点,你有点动心。你还没拿定主意之前肯定不想让现在公司的老板知道你有可能跳槽。有一天老板跟你闲聊,问你有没有跳槽的想法,你怎么回答呢?
你可以说:“从经济上讲我对目前的薪水是满意的,我不认为有哪个公司还能给我更高的工资。”
你会怎么回答?
由此得到
在社会上行事,一定不要说谎。
如果你非得说谎的话,可以尝试“用事实误导”这个办法。但是请注意,将来别人发现了,还是会认为你撒谎 —— 他会同样鄙视你的人格……但至少不会鄙视你的智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