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习了笑来老师的课程,不断的升级自己,不然概念不清就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知识是什么?所谓的知识,最终只不过是一些信息,然而,它们也不是任何信息,而是①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②更可能为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问自己两个问题:
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绝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有用与否(或者换个说法:“是不是干货”)的时候,希望那信息马上有用,立竿见影,希望知道个什么新东西的时候,瞬间就能脱胎换骨。
大多数人在判断知识用处的时候,都一样,心里有着“很理性”的依据,我想学有用的东西,而不是没用的东西。这很好,没错。但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可能更为重要的理性依据:时间。你想啊,短期有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有用,短期没用的东西,不见得长期没用……
即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之后,可以称之为知识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价值。还需要区分: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逻辑学,显然就属于这一类。它可以用来判断某个知识是否站得住脚,他也可以用来预知一些结论。概率论也是这一类,它与逻辑学结合在一起,就能做出相对更为接近事实的预测。英语更是这一类,掌握它显然(即便是听说读写中只掌握了阅读这一项也都可以)能让你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你再想想看,编程是不是也属于这一类?最终,这类知识也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通识” —— 即,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本科苦读的不是数学或者计算机,那么去美国读金融的机会就几乎没有。
最后,再看看一个最近一段时间人们频繁提到的词:碎片化
那知识是否可以碎片化呢?这显然是误解,也再一次是概念不清晰造成的混乱。事实上,被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已,而不是别的什么。
再说,即便是学习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依然是长期持续且连贯的,否则不可能产生什么进步。
所以,时间碎片化,并不代表学习碎片化。恰恰相反,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离开学校之后,很难有整块的时间学习了(其实所谓的整块时间不过是满满的四十五分钟而已),那不都是“抽时间”搞定吗?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于是,在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融会贯通。并且,一旦融会贯通的效果出现了,就说明另外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同时出现了:体系化自动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