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废柴,不一样的烟火。有多少赛可以重来?
来,今天让我们来讲讲前车之鉴,讲讲什么是错误的配速以及他们的……感觉。
我的首场全程马拉松,根本不懂的什么叫做配速,前半程用了1小时45分钟,最后全马跑完用了4小时49分,数学课不是体育老师教的你,应该能算出来,我后半程足足用了3小时04分,对高手来说,都够再跑一回全马的了。
从27公里开始我就进入行走模式,被每一个选手超过,还被当年75岁的黄志和老先生超过。他的跑姿怪异,膝盖弯的厉害,也有些驼背,还喘着粗气,然而,我只能眼看着他超过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我懂得了配速,全马成绩407,终于在黄志和老先生78岁高龄的时候超过了他。那年他的成绩420左右。
我说这个故事是因为那些早年的莽撞,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用错误的体能分配,过早地进入撞墙期,本想来个潇洒的猛回头,没想到却撞得头破血流。
刚开始跑快了是体能大忌。特别是前半程跑快、在25公里之后开始降速,是很多初跑者最容易犯错的时间窗口。一般25公里开始降速的人,会在35公里左右撞墙崩溃。如果27公里撞墙的人,一般会在38公里左右寸步难行。这些数据有的来自于经验,有的来自对跑友的数据分析。一个相对靠谱后续掉速没那么严重的全程体能分配,至少要用比较均匀的速度跑到34公里,最好是能用均匀的速度跑到37公里,这样后面略有艰辛,但还不会达到乳酸堆积太多过多寸步难行的地步。
再说一个更久远的故事,我认识一个跑友老胡,他特别倔强,每次跑步都是在前半程拼全力,后半程每次都掉速,走。他的逻辑是,前面如果跑的再快点,后面能节约出时间来更多时间,这样哪怕走,耽搁了一些,也能进4小时。就这样,他在前面越跑越快,后面越跑越慢,综合成绩总是在4小时之外徘徊,所有抱持这样思路的跑友,多半都没有经历过匀速跑,不肯、不敢或者不屑于在前面跑慢。在前面跑慢也是需要勇气的,对,敢不敢前面跑慢点儿需要勇气,特别是开始被很多人超过的时候。
对初学者来说,前面跑慢,有意识地控制速度是一种能力、智慧和勇气。
当我第一次了解了前面要跑慢的比赛配速时候,是在2009年的厦门马拉松,当时前半程用了2小时05分,后半程用了2小时,前面有点儿太慢了。但是那次感觉非常好,跑完了还能仰天长啸:吾尚有余勇可鼓。那种跑到后来还有余力,一路超人的感觉,从心理上也是一种强大的支持。
我们不妨做个前快后慢vs前慢后快的对比。
能量消耗层面:
前快后慢,乳酸过早堆积,要带着“酸劲儿”跑更长的距离。比如22公里开始进入酸痛,要带着不舒服跑20公里,是非常难受,甚至很惨的。
前慢后快,可能35公里才出现乳酸,带着酸爽跑7公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吃得消。
心理层面:
前快后慢,开始会非常兴奋,能够拍到很多照片,也会超过很多人,但是后面被更多人超过是很有挫败感的。且速度维持越来越辛苦,直到掉速,心理压力更大。
前慢后快,刚开始跑得慢,被很多人超过,后面反超,更有自信。且速度稳定均衡,不容易产生焦虑,终点拍的照片能更潇洒一些。
收获方面:
前快后慢:对毅力咬牙坚持有更好的历练效果,比较容易做悲惨秀。也可以很早就发朋友圈。
前慢后快,按部就班完成全程,更有节奏,是一种规划-执行-收获的完整的满足感。
这里,并不是说前快后慢不好,我甚至觉得只有跑过这样“配速不靠谱”的比赛,才能深刻理解配速的含义,这是一种需要身心来体会的感觉,光靠别人说说几乎是不可能完全吸收的。但是,我们希望大家有过试错的尝试后,能够清醒的意识到,有更加科学的方式来完成比赛,那是一中更为稳妥的满足感,也是从偶然成功向必然成功的进化过程。前快后慢容易代表激情,前慢后快容易代表智慧和自律。
愿每个人试错过后激情过后都能够找到长期的乐趣,因为那,才是马拉松精神的核心。
黑跑黑话
“配速听上去容易,最难过的是心理关。”
多数人前面不敢跑慢,是不肯、不屑或者不敢尝试前慢后快的整体配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