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婴之母劝其让位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东阳县(今安徽天长市西北)县令手下的一员小吏名叫陈婴,为人厚道,诚信而严谨,有长者之风。东阳县的一些年轻人杀死了县令,准备造朝廷的反,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千人。但群龙无首,他们需要一个首领,于是想到了陈婴。陈婴并不想当这个头领,无奈众望所归,他被“逼”到了首领之位。有了他的领导,起义队伍迅速扩大,不久就有两万多人了,陈县已经完全被起义军占领。因为陈婴让起义军统一裹上青巾,故号称“苍头军”。苍头,起源于战国时的魏国,由勇敢之士组成,陈婴用以为起义军的称号,表达勇往无敌之意。
而此时,项梁、项羽叔侄正带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他们得知陈婴的情况后,便派人联络陈婴,希望与他联合抗秦。这一天,陈婴回到家中,对他的母亲说起了项梁派人联络的事,想听听母亲的意见。陈母说——
“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古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
陈母说,自从自己嫁到老陈家,从没听说过陈氏祖上有什么富贵的人。现在,你突然当上了起义军的头领,我看不是好事。你不如把权交出去,这样,事成了少不了你封侯做官,即便事不成,你也不会成为头号通缉犯。
陈婴听从母亲的劝告,把队伍交给了项梁。后来,项梁、项羽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未必是真的)为楚王,以此号令义军。陈婴被任命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楚怀王在都城盱眙(读xū yí ,在江苏省西部,北临洪泽湖,与安徽接壤)过起了贵族生活。
【读史悟语】
据史书记载,后来陈婴又投靠了刘邦,在秦末错综复杂的斗争中保全了自己,成就了声名。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陈母让陈婴投靠何人,但是,可以想像得到,围绕这个话题母子俩有过一番长谈。
陈氏祖上没有显贵的人,可是项氏却不同。项梁的父亲、项羽的爷爷,是楚国著名将领项燕。项燕为抗秦而死,到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时,人们对项燕还念念不忘。民间流传这样的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与秦誓不两立。如今项梁已经起兵,他们无疑是最好的“旗帜”。 很显然,陈母一定会告诉陈婴,把队伍交给项氏。对儿子的关爱,尽在陈母的一番肺腑之言中。一位农家妇女,能够有这样的见识,令人刮目相看。
(二)晁错之父不忍白发人送黑发人
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着上朝时的衣服,斩首在东市,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悲剧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升任御史大夫后,奏请皇帝查处诸侯的过失,削减诸侯的封地,收回各侯国国都以外的旁郡,更改的法令有三十多条。诸侯的利益严重受损,大家恨不得把晁错杀了。晁错的做法、诸侯的抱怨,传到了晁错的老家颍川。他的父亲焦急万分,为儿子的安全担心,便撂下家里的活计,匆匆赶到京城与儿子见面。
“傻儿子,你这是怎么了?皇上刚刚即位不久,政权还不稳固,你掌握朝中大权,却侵夺削减诸侯的领地,疏远人家骨肉亲情,那些诸侯对你恨得咬牙切齿,这是何苦啊?”晁父说。
“父亲,您说的是实情,诸侯恨我早在我意料之中。可我不这样做,天子就不尊贵,宗庙就不安稳。”晁错耐心地解释。晁父于是说——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
你这样做刘氏安稳了,而我们晁家却要大祸临头了。我不忍心看见晁氏家族受你连累,你好自为之吧。晁父说完就自杀了。十天后,晁错果然被斩于长安东市。
晁错之死确实冤枉,历史已有定论。晁父都能看出来危险,有“智囊”之称的晁错会不知道?当然不是。只是因为晁错以身许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晁父的死看起来有些轻率,但是,他预见到了儿子的命运,他不忍心的不是灾祸会连累自己,而是不忍心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知道自己不能改变儿子的志向和节操,只好选择了自杀。而正是他的自杀,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更让我们看到了晁错的忠心。
(三)张汤之母为子伸冤
张汤是汉武帝时有名的酷吏,用法严苛,行为酷烈。在审理陈皇后“巫蛊案”(蛊,读 gǔ )时,张汤穷究同案之人;审理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江都王刘建谋反案时,一网打尽。不过,张汤虽然用法严厉,但是他并不独断专行,名声并不坏。为了保证自己执法严明,他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甚至连吃请这样的小事都要避免。如果抛开他心胸狭隘、自私的一面,他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廉洁的执法官。
张汤做了七年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最后因为内讧被逼自杀。死的时候,官府搜查他的家,发现他家的财产总计不过五百金。家人认为,张汤是朝中大臣,而且就这样冤屈地死了,应该厚葬才是。可是张汤的母亲不同意,她说——
“汤为天子大臣,被污恶言而死,何厚葬乎!”载以牛车,有棺无椁。
儿子是被污陷致死的,他是一个清廉的官,为什么要厚葬?买一个简单的棺材,用牛车拉到郊外,汤母就这样草草地将儿子埋了。汉武帝听说这件事后,深有感触地说,“非此母不能生此子”,没有这样的妈也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啊。于是命令彻查张汤案,把污陷张汤的三长史全杀了,丞相庄青翟也引咎自杀。
按照常人的思维,张汤死的屈,他的家人应该让他风风光光地走,这样才不愧于他。可是,张母却不这样想。他坚信自己的儿子是清白的,是遭人陷害了。儿子当了大官,送钱送物给他的,多得是,他要是收了,家里不会这样穷困;别人借机给家里送钱,他总是告诫家人,一定要把好关,任何人的礼都不能收。从这一点,她深知儿子的为人。最终,张母用她的方式为儿子洗刷了污名。同时,也为含冤而死的儿子报了仇。
(四)王陵之母舍生取义
王陵是刘邦的老乡,其家累千金,是当地有名的大户。刘邦年轻的时候,常常视王陵为大哥。后来,刘邦带领导起义军攻入秦都咸阳,王陵则自起炉灶,在身边聚集了数千人,在南阳一带活动,不肯跟从刘邦。后来,刘邦与项羽反目成仇,东进进攻项羽,王陵这时才投奔刘邦。项羽见王陵投靠了刘邦,便把王陵的母亲抓了当作人质,想通过这个办法逼王陵反水。给王陵送信的使者还没走,王陵的母亲私下里对使者说——
“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王母于是伏剑自杀了。而王陵最终跟随汉王平定天下,最后还担任了丞相。
就像陈婴的母亲一样,王陵母亲很识人。她认识到汉王刘邦是个“长者”,一定能够成大事,因而嘱咐王陵,一定要好好辅佐汉王,不要有二心。为了让他安心,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她让我想到了革命战争年代,那些抛头卢洒热血的革命先辈的父亲、母亲,令人肃然起敬。
(五)赵括之母含泪请求
有一个典故,叫作“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平时死学兵书,打起仗来不知变通,人们说他只会在纸上谈兵。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他的母亲以及名躁一时的蔺相如,都认为赵括有这个缺点,不可重用。
秦王发兵攻打赵国,当时赵国的大将是廉颇,这让秦国感到很棘手,想除之而后快。于是,秦国使用反间计,成功地让赵孝成王临阵换将,让赵括代替大名鼎鼎的廉将军。赵孝成王在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之前,赵括的母亲曾经坚决反对——
“括不可使将。……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赵母认为赵括不尊重士卒,不爱惜士卒,自私自利。士卒只是畏惧他,并不是真心拥护他,所以真正打起仗来,没有人会为他卖命,这样怎么能不失败呢?可是,赵王不听。赵母不得已含着眼泪对赵王说:“如果你非要用我儿为将,他打了败仗,请大王不要连累我。”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名将,但是,他认为儿子赵括并没有继承他的优点。赵括确实爱学习,但是,他把带兵打仗看得十分容易,对待士兵也不友善,他预言——
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一定要让他担任将领,那么打败赵国的不是别人,一定是赵括。
赵奢的预言成了现实。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余万将士被秦军活埋,赵括也以身战死。赵王因为赵母有言在先,没有加罪于她。
赵母好像是为了自己的打算才说那番话的,其实不然。在任命赵括前,重病中的蔺相如曾经指出过赵括的缺点,认为他只知死读兵书,不会随机应变。如果用他,就好像“胶柱鼓瑟”一般;赵括的父亲赵奢早年也对赵括做出评价,说他太高傲,容易轻敌,这是为将的大忌。赵奢是赵国名将,他认为赵国如果不用赵括为将就算了,如果非用他为将,那么让赵国失败的一定是赵括。
蔺相如知道赵括不能为将,赵括的父亲知道赵括不能为将,赵括的母亲知道赵括不能为将,只有赵孝成王不知道赵括不能为将,那么,长平之败,到底责任在谁呢?现在回头想想赵括母亲说的那句话,她是为自己打算才说的吗?当然不是的,她用这句话告诉后人,连她一个妇人都知道赵括不可为将,为什么赵王却坚持要用呢?那么,责任到底在谁?不言自明。由此,也可以看出赵母,包括赵括的父亲赵奢,都是十分了解自己儿子的。
《史记》中记载了无数名臣、名将,他们的大名光耀史册。但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不是那样的父母也生不出那样的儿子。正像关注那些无名的奴仆、门客、游侠、刺客、日者、商贩一样,司马迁用寥寥数笔记录了那些不为人知的父亲、母亲的言行,让我们看到了为人父母的舐犊之情与聪明才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