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学经典中,很多段落出现“安”这个字,但使用的语境不同,所包含的意义也有所区别。仔细领会,安详、安静、安宁,既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更是一种生存智慧。其实,人这一生中,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安”。
“安”是一种清明的理性。《大学》有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生活错综复杂,人要面对的问题总是一个又一个。只有那些内心坚定的人,才不会沉沦在当下的慌张之中,从而拥有安稳的心态;有了安稳的心态,才能保持理性清明的头脑,处理问题做到思虑周密;思虑周密以后,才能够获得理想的状态。
“安”是一种生命力量。《论语》形容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安详。谦恭伴随着的常常是屈尊迂就,坐立不安,而这里的“恭而安”展现的是孔子沉静安稳的气场,是内在的坚实抵消外在的恐惧的一种生命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8779058/237bb2872ac8700f.jpg)
真正的“安”来自内核的稳定和有所托付的笃定,它需要智慧和修行的加持。那么,庄子思想中的“安”又是怎样的呢?
庄子主张对自己要“安”,安于处境。在《人世间》中,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意思是,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却又能安于处境,顺应自然,这就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庄子以“德”来消解世事艰难、无可奈何的困境,告诉人们忘记自身的利害,只是安心去做就行。这里的“安”是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代表着庄子的生存哲学。
庄子主张对外物要“安”,安于规律。在《养生主》中,庄子讲述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掌握了牛的自然条理和身体结构,具备了透视牛的整体的眼光,才能利刃解牛,游刃有余。一段论述后,庄子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意思是,安于时机并且顺应变化,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中。因此,在对待外物时,要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不受外在情绪的干扰,应时而动,以“安时、处顺、化之”的心态去面对挑战。
“安”不是不思进取,止步不前,不是消除我们生命的激情。相反,“安”是生命的留白。在这样的留白中,我们的能量更聚焦,精神更敏感,对自己、对世界会有一个更充分的感知,而我们的情愫也会在“安”的状态中变得更恒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