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的时候,我站在门前,看着方圆邻里的万家灯火以及周围此起彼伏的烟火,它们在夜空中的存在显得那么耀眼。而门前那颗高耸挺拔的槐树却常常被人忽视,但它就一直站在那里,见证着十几年的风风雨雨。
那个时候,每到春天槐花盛开的时节,门口就透着淡淡的清香,我和姐姐总是拿着工具爬到树上把槐花摘下来,留着做饭。每次摘完槐花回来都要高兴好一阵子,是觉得做了一件大事的成就感,还是庆幸能品尝到槐花的美味,时隔多年我已记不清了。不过那时对于我们来说,能够吃上这样的食物确实已经很满足了。
下雨天布满泥泞的小路上,我们穿着胶鞋,背着奶奶为我们缝制的书包,撑着雨伞在学校和家里来回穿梭。每每看到门口的那颗槐树就兴奋地不得了,告诉同行的伙伴就快要到家了,步子也迈地更加有力。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莫过于收麦子,那个时候村庄里没有现在的收割机,有的只是一把又一把磨得锋利的镰刀。想起那时割麦子的情形,不自觉地便想到《观刈麦》里面的两句诗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与现在的收割机相比,那时的割麦的确艰辛很多。收完麦子后,地里总是残留些洒落的麦秧,我们最乐意做的事情便是捡麦秧来换取雪糕和西瓜,时值盛夏,对于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能比这两样东西更具有吸引力。
那时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过年时也很少回家,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多少在外打拼人的辛酸和无奈。看着别人家的父母在孩子身边,心中羡慕不已,想他们的时候就老喜欢一个人在槐树下看着月亮发呆。
慢慢地,村子里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村里的泥泞小道被柏油路取而代之,路的两侧种上了小树苗;曾经磨得钲亮的镰刀被收起来,麦地里少见有农民在顶着太阳割麦,一辆辆收割机开进村庄,在麦地里尽展才华;麦地里纵行的“架车子”(也叫板车)也被电动三轮车取代;从村子里仅有的几台电话到后来各式各样的按键手机,再到如今灵敏便捷的智能手机,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通讯工具的交迭更替速度让人觉得难以置信······
门前的槐树仍然站在那里,它看到人们不再穿着带补丁的粗衣烂布而是舒适体面的衣服;看到盘子里丰富美味的各种菜肴;看到曾经的泥巴房屋逐渐被平房、楼房所取代;看到平坦的马路上车来车往;看到身边的小树苗长得枝繁叶茂;看到人们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如今的家乡被交错纵横的水泥路环绕,被4G信号和无线网络覆盖,被更多的家乡温情所填充。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幸福美满的整体,老年人看着儿孙满堂而倍感欣慰;中年人一边感慨不复当年,一边辛勤劳作慢慢变老;青年人意气风发在外打拼,身体疲惫而满心愉悦;幼少年的孩子懵懵懂懂,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除夕夜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热闹的年夜饭,坐在火炉旁笑谈当年的种种囧事,这样的家庭生活有谁不向往呢?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一个家庭、一个村庄变化尚且如此,祖国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我知道,当太阳再一次地从东方升起时,门前的槐树依旧会将它的背影投射在地平线上,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见证着家乡的变化,见证着祖国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