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理想。人力资本投资是最有效的反贫困政策之一。研究早已证明,儿童早期发展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实验结果证明,为幼儿教育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7~16美元的回报。
从世界许多国家实践来看,投资于儿童早期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的“开端计划”“早期开端计划”、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普及计划”、古巴的“教育你的孩子计划”、巴西的“亲爱的巴西”婴幼儿扶贫计划等,都是典型的通过干预、发展儿童早期进行反贫困的典型项目。
当前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人口超过2亿,儿童超过4000万,约占贫困人口的20%,占全国同龄儿童的16%。如何促进贫困儿童的发展,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是中国脱贫攻坚的重要议题之一。
家庭的贫富差距给孩子带来最大的区别是对未来的构想和希望。英国跟拍了49年的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非常能说明问题。七岁时,上层社会的小孩已经知道自己将来应该读什么高中、大学,做什么样的职业;中产阶级的孩子有事业梦想或者对幸福的婚姻的追求;贫困阶层的孩子想的是见到爸爸妈妈、少挨打。
小布什政府“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教育法案”实施的负责人密歇根大学教授苏珊·纽曼,曾经很遗憾地表示,并不是所有的政策制定者都看到了学前教育和消除贫困之间的关系。因此,拿出实效、拿出经验,加强对两者关系的实证性研究,加大宣传力度,让国家财政投入投向最需要的人群,投向效益最高的教育阶段,仍然是一个长期的不容松懈的任务。
弱势儿童教育发展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传统社会治理的弊端,另一方面来自于形成公民社会的氛围缺失。促进弱势儿童教育的社会协同,必须在改革传统治理的基础上,加快现代公共治理模式的成熟化进程,使其呈现多样化和水平化的基本特征。
在缓解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设计中,应该提倡贫困的“上游干预”,在上游消除贫困产生的条件和机制,切断贫困产生的链条。应该按照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贫困群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对应措施,预防贫困的发生,减少个体面临的贫困风险,防患于未然,将干预时机提前,形成对贫困群体的社会保护。
现行城乡低保制度可以参照墨西哥的“机会”项目的设计,这是一种典型的“上游干预”的实践。其依据就是贫困家庭不能进行足够的人力资本投资,并因此陷入贫困的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从印度来看,补偿教育政策的反馈评估则是一个反向经验。由于印度在相关政策上缺乏科学有效的反馈评估机制,因此有不少政策“有头无尾”,缺乏效益评估。以残疾儿童教育政策为例,政府很多信息缺乏,有关教师对残疾儿童的态度等微观或隐性因素更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数据。有印度学者明确指出,教育补偿政策“缺乏深入的实证及理论研究的状况非常显著”(SINGALN,2005)。这种状况对印度教育政策的成效和持续性都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教训。
(据网络资料编写,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