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记2019年七月十八号的成都之行

关于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记2019年七月十八号的成都之行

作者: 与你共悲沧 | 来源:发表于2019-07-24 11:27 被阅读0次

成都之行初次见面,是杨霖老师的品格教育课。

她认为​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直接对应人的基本素养,反映着人的价值观及体现价值观的行为能力。在现代教育里,仅仅有知识和能力还不够,最核心的是品格与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但品格教育是一种实践修养,过程中也不乏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忽视日常生活对品格成长的价值。我们往往把品格教育课堂化,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却忽视了最基本的,所谓品格教育,首先是基于人,基于社会。在人与人交往之间,我们才产生了对品格的需求,所以真正的品格教育,也应该直指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去提高,去作出示范。比如强势的成人逻辑。我们应当知道,我们进行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孩子将来生活的更好,而不是为了让她简单的服从某种规则。比如忽视儿童的未来性。我想对于一个马上就要毕业的高中生来说,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明白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掌控好课堂纪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学着掌控自己的行为,言语,在这时我们也同时发现,教师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问题还包括孤立、分割式的实施,“品格教育不是学科逻辑,而是生活逻辑。”我对这句话印象至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是你们班主任的事”,仿佛品格教育成为班主任老师的专职,但我们需要知道,班主任是老师,我们普通代课老师也是老师,而同为老师,行为世范是要求之一,我们在课堂上能做的,能讲到的,能利用的品格教育资源远比班主任老师单纯说教来的形象生动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品格教育应该是各学科的协同合作,而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各个击破,偏面提升。

从杨老师对品格教育体系及课程解决方案我们可以看到品格教育课程体系的完整构成,包含了一个目标(面向未来的人)、三种文化(理念可视文化、关系表达文化、自我内省文化)、四项融入(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品格渗透、文化育人)、五个策略(阅读文本、主题学习等)、十大要领(如建立学校和班级指导学生品格成长档案及个别学生个案等)和16个路径(通过多元层级式训练推进品格养成等)。而所有的这些,回归到最终出发的地点,是人。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生活的更好。这就链接到了后来李镇西老师的讲话——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其实李镇西老师的课题是《用一生的时间,来寻找那个吃惊的自己》,可我们最终发现,那个吃惊的自己并不能简单定义为事业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抛开那一身华丽的妆容我们能看见,褪去岁月的痕迹,其实最终让我们吃惊的,是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底气,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幸福成为我们的能力,然后支撑我们生活。李老师回顾他一生教育生涯的时候,我其实感慨颇多,这样一个风趣幽默,对教育有着深刻见解并且真的在享受教育的先生,果真担得起他身上所承载的荣誉。他强调教育应该保持纯真,是诗情画意,是绿水青山,幸福比优秀很重要。这些话乍一听抽象难懂,可细细分析我们能发现,只有我们真的享受教育,享受教育带来的盛夏果实,才能把教育的灵魂刻进骨子里。这不单单是针对学生,还有老师,为此,他要求老师们做到:及时反思错误,反复阅读和坚持写作。分开来看,及时反思错误让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修正,比如怎样的教育才是孩子们所真正需要的,比如一个老师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些日常的反思和思考让我们真正看清自己,从而不断前进。反复阅读让我们找到自己,一个老师的标配是书房,更是博览群书带来的渊博。北师大的校训让人印象深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个老师,学高为师是基本前提。当反复阅读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一个老师,就自然有了他的底气。而关于坚持写作,则在整个流程中成为一汪大海,它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三点要求看似简单,却成为一个老师成长过程中所必须要获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让学生开心,也让老师幸福。李镇西先生不单强调学生,也关心老师,不单要帮助学生找到那个吃惊的自己,更要让老师获取职业幸福和心灵自由,这是身为班主任,李镇西先生的成功之处。一个班级,是一群人的组合,更是一个团队的配合。只有各科老师协同合作,都能找到自己的着力点,才能真正对学生有所裨益。一个老师,应当有爱心,平等,公正,尊重,还有真诚。当这些因素全都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就得以显现。最后,对于后进生,李先生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应当相信,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缺陷不等于全方位的短腿,更不等于他不能有自己的尊严。后进生的创造力,潜力往往隐藏的更深,这要求我们多方面尝试的去挖掘,去思考,去记录他的成长。教育应当是完整的,是全面的。

刘大春老师的演讲是偏向于班主任管理能力的提升,他认为高效率表达策略应该是让人接纳的,和学生想法接近的,并且是主动交流的。倾听策略应该有积极的外表,并且注视、微笑、点头、前倾、记笔记还有口头回应。他认为我们应该具备同理心,站在对方立场,平等,知道但不同意。更重要的是少说多听。同时也要把握和控制我们的情绪。其实这些策略并不单单指向学生,也指向我们日常的人际关系交往。于师生之间而言,和学生形成对抗关系成为教育教学中最大的忌讳,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学伊始就尽快取得学生的信任,因为只有信任,只有了解,我们才能把这满满的一瓢水缓缓渗入学生的心里,才能让教育发挥它该有的作用。而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有师生关系,还有师师关系。运用这些策略帮我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身心舒泰方能把心留给学生,从而做用心的教育,做真正的教育。刘老师的这些技巧实用又行之有效。

最后温爱丽老师和张长燕老师的演讲则更偏重于日常和学生,和家长的相互配合上。这其中,温爱丽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至深,她说教育不单纯是老师的事,它更是家长的事,只有老师用心的教,家长用心的育,才是真正教育的开启。在我们日常的认知中,教育仿佛变成老师的专职,却殊不知,老师只是这场教育里的助攻,真正的头脑应该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这并不是说老师就应该袖手旁观,而是作为一个助攻,我们所承担的不只是学生的学识,更是配合家长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也让家长理解,如此主动交流循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同时,温老师也提出了一个预约目标的问题。这虽然有点像我们小时候考100分就能得到一个糖果的幼稚游戏,却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上进心。有欲望没有错,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何况在整个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能培养学生的太多太多,这个过程就像一溪通往大海的溪水,我们可以随意装点色彩。同时,也发挥了学生自己的自主管理和主观能动性,学生有时候不只需要学识上的指点,也需要日常生活上的鼓励和支持,就像一株幼苗,偶尔风吹雨打,偶尔也要阳光雨露。这两位老师对于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也同样值得我们借鉴。

成都之行前后历时五天,我们有学习,有思考,有成长。但对于教育,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我们依然要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我们也应该相信,三十年后的教育,必如先生所愿,教育真正照亮了每一个人的心房。而能有机会成长为为那群孩子服务的人,我深感荣幸。

关于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记2019年七月十八号的成都之行 关于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记2019年七月十八号的成都之行

相关文章

  • 关于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记2019年七月十八号的成都之行

    成都之行初次见面,是杨霖老师的品格教育课。 她认为​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直接对应人的基本素养,反映着人的价值观及体现...

  • 德国之行的思考关于教育

    德国行的思考之一 关于教育 到达了儿子的学校,当地时间下午5点,换算为北京时间,半夜11点。敏感体质的我已经呵欠连...

  • 成都之行——前记

    不知从何时开始,自己有了粉丝的属性加成。 最开始喜欢的是梅艳芳,到如今有六七年。后来慢慢了解她身边的朋友,陈百强、...

  • 周记 成都之行

    关于成都旅行 这周校区组织员工到四川成都5日游,在这次的旅游中,打破了很多第一次,对于我第二次出省,第一次坐飞机,...

  • 成都记忆||七月流火之宽窄巷子之行

    成都记忆||七月流火之宽窄巷子之行 文/城北听雪 七月,对七月,但不是今年的七月,是四年前的七月。那年我路过七月流...

  • 元认知

    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关于思考的思考”,那么“元教育”,就是“关于教育的教育,关于学习的学习”;元认知用来思考...

  • 二月上

    文青一枚 关于北漂,关于成都,关于自己 七月份实习到现在,成都-北京,成都的霾,北京的蓝。 大三即将进入尾声,大四...

  • 你活明白了吗?

    我一直在进行关于人生的思考。 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要求我们做个好人、好人。我们大把的美好童年时光,几乎都被用来学习...

  • 为什么我向往成都

    成都于我而言,就是一块藏在心里的土地,那里有关于梦想的热血,也有关于忘不掉的柔情。 成都之行已是向往良久,然而我并...

  • 米小姐学习能力培养指南-闭门不出期间的思考

    这是一份很长的思考,关于米小姐的教育,关于构架终身学习型家庭的思考。 这是一份历时很长才记完的家庭对话记录,从年初...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记2019年七月十八号的成都之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at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