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和近代的划分,站在不同的历史角度,有不同的划分节点。比如各史书上,对于上古、中古的划分是根据距离成书时间的远近来划分。那这里,末学不才,按自己的想法来划分。自伏羲开始至黄帝之前为上古;自黄帝开始至秦统一六国之前为中古;自秦统一六国至清亡称近古。为何要这样划分呢?因为在上古之时,“天人合一”,人按照天地规律生产生活,是能感应天地的。后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科学技术也在发展,但却慢慢不再遵守天地规律,不再能感应天地。而在春秋战国,就是最后的还有寥寥能“天人合一”之人的时期,如老子、庄子。在秦统一六国后,再无能感应天地之人。虽然科学水平和生活水平跟现代有很大差距,但人的思维方式已与现代相近,故称近古。
道家思想的起源,要从上古的三皇时期说起。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分别是三个部落的首领。上古时代,华夏族逐渐从游牧文明转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时代人们需要一个强壮勇猛的首领不同,农耕时代人们更需要一个能带领大家一起种地,能种出更多粮食的首领。对智慧和领导力的要求更高。伏羲就是一个这样的部落首领。他率先领悟到天地运行的规律,作“河图”“洛书”传世。“河图”“洛书”是最早历法,也就是最早的天文模型和地理模型,里面有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有二十四节气。只要按照节气的规律来进行农业活动,便能收获丰厚。我们现代的人,无法想象在古老的农耕文明里,历法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历法的创立,上古的中国人才正式进入农耕年代,结束了游牧的生涯,开始定居的生活,人口才得到繁衍。历法的创立并不是一个简单和偶然的事情,而是上古人长期的智慧结晶,而号称现代文明起源的西方,这一项落后中国数千年。而伏羲、黄帝这样智慧和伟大的部落首领。为当时的百姓所景仰、为后世所称道,也是因为他们创立了成熟的历法。伏羲作“河图”“洛书”后,根据“河图”“洛书”,又衍生出了八卦,用来诠释天地阴阳不同的变化现象,这便是易经思想的起源。因为创立历法对农业的巨大贡献,以及创立易经思想对文明的重大贡献,伏羲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到黄帝时,他将易经思想中的阴阳术数思想发扬光大,作《黄帝内经》和《黄帝阴符经》传世,更为详细地诠释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这便是道家思想的起源。自黄帝之后到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一直是官学正宗。也就是说,道家思想是帝王之学。道家思想的典籍,都保存在王宫里,有专门的人保存。这个人通常同时兼有三重身份:官学典籍守护人、天师(先秦时候,帝王之师称为天师,既然有守护典籍的责任,当然也有将典籍所书内容教导给帝王的责任)、史官(能站在可以评价历史和帝王的高度,自然只有帝王的老师)。老子便是最后一位这样的“天师”。春秋时,周王室式微,周天子无道,时任周王室官学典籍守护人的老子认为现在的周天子已经没有办法将这套思想传承,于是携官学典籍奔楚,希望能找到能将典籍传世的有道之人。可惜,当时世道已乱,老子并没有找到理想的传人。就连儒家大圣人的孔子,老子在与他论道后,也非常失望。觉得孔子只关心人伦礼义,对运用天地规律来经世治国这种大道并不感兴趣。于是做《道德经》传世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世人再不见其踪迹。
《道德经》是集伏羲、黄帝等中华古老的文化精髓之大成。如果一个人一生只读一本书的话,那就是《道德经》。上至宇宙起源、经世治国,中至经商、军事,下至养生、治病、为人,均可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短短五千字,道尽世间万般玄妙。但很多人表示书中所写太过深奥,读不懂。那是因为读者的角度不同。道家思想是帝王之学、高人之学。读它需要首先自己要有一定的高度,也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读。如果读的时候假设自己是帝王,就容易读懂得多。比如“无为”,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要无为,而是“上无为而下有为”。想读懂《道德经》,不要看后世人的注释版本。只需要一本《说文解字》,对照着读。
《道德经》,庸人读之,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中人读之,觉得短短五千字,字字珠玑,反复琢磨仍余韵无穷;高人读之,五千字尚嫌繁冗,只言片语便可概括。如果只用一个词语概括道家思想,那就是“返璞归真”。人和事物最本初的状态,就是它最好的状态。如婴儿,整日啼哭也不会有疲惫之象,而成人稍微哭一下就会觉得全身精力溃散。这是因为婴儿的先天之气是最足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道德经》里教给每一个普通人为人存身的道理。按现代人的话说就是:朴素、简单、自然。那具体怎么做呢?《道德经》里也教了。《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说:“我恒有三宝, 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俭这两个都好理解,关键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有人说,这是让人不要努力、不要奋斗,不求上进,是愚民思想。这是他们没有读懂《道德经》,对道家思想的误解。道家从不愚民,反而启迪智慧。“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做人做事要低调,不要老想着冒头,要懂得退让。
《道德经》中被人误解的词句还有很多。比如这句出自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被翻译成“最善良的事物如同水一样,水有利于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这句话也成为众人批判道家愚民最常拿出来举例的一句话,说道家只会导人向善。你们想啊,在中国古代,洪水频发,淹没农田,伤人性命,身处那个时代的老子怎么可能写出“水是善良的,对万物有利”这么没有常识的话?要理解这句话,还是要去《说文解字》中找答案。《说文解字》对解释“善”的解释是“善与美同意”,也就是优秀、高明的意思;对“利”的解释是“刀和然后利”,也就是切断、刺穿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最高级的厉害就如同水一样,可以击穿万物而不与万物发生撞击。
道家思想这种格局大到从宇宙起源讲起,怎么会自己降格讲善与不善这种人伦的东西呢?不仅不屑于谈论善恶,连儒家推崇的仁义都十分唾弃。第五章中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 喂牲畜的草。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古人结刍为狗,用于祭祀,事毕则弃。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义,万物皆为可弃之物;圣人(指天下的管理者)无所谓仁义,百姓皆为可弃之人。
天地是仁慈的吗,天地爱人类吗?道德经认为,天地只是创造万物,再摧毁它们;再创造,再摧毁。如此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天地对于万物,既没有仁爱之心,也没有憎恶之心,因为它对于万物没有丝毫情感,是中立客观的。道家不是不讲仁义,而是“无所谓仁义”。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在强调仁义、友爱、和谐、善良,那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里的人都丧失了淳朴的天真本性,所以才需要后天的伪巧教化他们不要互相伤害。老子认为,儒家用仁义教导世人,是化性起伪、将错就错,不可取。教化百姓恢复天真淳朴的自然本性才是正当的。这就好比,假如一个班上,个个都考一百分,是无所谓谁考的好,谁考的差的。但是如果有考一百分,有考六十分的,这才能分出谁考的好,谁考的差。
那个人人都考一百分的社会,就是老子希望的百姓天真淳朴的大同社会。但在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社会形态已经下降到只有八十分了。当时的周天子已经无法再履行“圣人”的责任,匡扶天下。时任周王室官学典籍守护人的老子便与王子朝一起,携官学典籍奔楚,希望楚国得到官学典籍后,替周匡扶天下。可那时适逢楚国内乱,无法迎接官学典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意外,官学典籍纷纷散落丢失。“道术为天下裂”,道家思想被分裂为诸子百家,形成了后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官学典籍虽然遗失,但老子还是做了些补救,做《道德经》传世,深深地影响庄子、列子、文子等,将道家思想传承了下来。
汉高祖刘邦一介平民,也没什么文化,为何能从秦手中接下华夏大地统治者的大旗?因为他的背后,有谋士张良。张良名为谋士,实为帝师。而张良的师父,正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黄石公,著《素书》传世。张良桥下拾履的故事,就是讲的张良拜师黄石公的一段佳话。张良得黄石公真传十之一二,便可辅弼天下,助高祖称帝。高祖让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拜张良为师,相当于承认张良帝师的地位。自己无论用兵治国,对张良无不言听计从。这说明在高祖刘邦心中,是非常认同道家思想的。这也是为世人和后世嘲笑没文化的高祖刘邦,却能写出《大风歌》这样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句的原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因为对懂得经世治国这种大文化的人来说,吟诗作赋只是小文化,信手便可拈来。
高祖刘邦时期回复了道家的官学地位,但只是恢复了地位而已,老子之前的道家典籍已遗失。后经景帝、武帝两朝,由贾谊、董仲舒等人,完成了文化修复工作。自武帝时期,宣布独尊儒术。看到这里大家估计会觉得奇怪了,独尊儒术和道家的官学地位之间有冲突吗?实际上是不冲突的。儒家思想是宣传标语,是说给老百姓听的。在弗教传入中国之前,儒家长期被统治阶级当做宣传标语进行宣传。而实际上,帝王还是将道家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更何况,儒家是道家的一个应用分支,虽然历史上道、儒两家打嘴仗打了几千年,但实则一脉相承。不仅是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的多个朝代,都是“外示儒术,内用道家”。许多帝王如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道家思想有密切关系。那为什么不将道家思想作为宣传标语向百姓宣扬呢?一则是道家思想虚无缥缈,对百姓来说过于晦涩难懂;二则道家思想是帝王之学,是教人怎么做帝王、做圣人的,把这个教给老百姓,难道是让老百姓个个都来做帝王?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百姓的接受程度。站在百姓的角度,是将百姓当成刍狗无所谓仁义的道家还是重仁义忠孝温情脉脉的儒家更得民心呢?答案显而易见。这也是说神爱世人的基督教和讲慈悲的弗教能在全世界流行的原因。但这是对的吗?天地确实就是无情呀。如果神爱世人,为什么还会有疾病、瘟疫?如果佛陀慈悲,为什么战争从未消亡?所以仁爱、慈悲只是人们的臆想,并非客观事实。不仅如此,人们还总爱臆想历史脚步是朝着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如果真是这样,怎么会有华夏的两次神州陆沉,亡于蛮族?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符合他们臆想的观点,这也是中国古代的对民宣传标语只能用儒家,不能用道家的原因。
贾谊、董仲舒等人的文化修复工作虽然完成了,但谈不上有多成功。毕竟只是修复,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到东汉时,受传入汉地的弗教和在道家思想上生造出来的盗教的冲击,道家思想失去了官学正宗的地位。在盗教产生之前,道家思想并不叫道家思想,而被称为黄老学说、老庄学说。道家思想是成形与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而盗教是成形与东汉时期的一个宗教,两者有天壤之别。盗教是道家思想这朵文明之花上的一条害虫,不断啃食花瓣,破坏这朵花的风貌。道家思想中从没有人格化的神,道家思想中的“神”指的是天地造物之良能。盗教却从道家思想的只言片语中,生造出许多神仙来。同时生造出炼丹、符咒术等怪力乱神的内容。这是打着道家的幌子危害世人,是对道家思想的亵渎。真当得起一个“盗”字。因为盗教这个怪力乱神的害人虫,以致后世将道家当成盗教,将道家的思想家当成道士,将道家思想当成崇尚鬼神的歪理邪说,说起道家思想尽是鄙夷不屑。
到了魏晋时期,当时的文人们在老庄思想上创立了魏晋玄学。与黄老思想经世治国的入世思想不同,老庄思想更多是逍遥自在的出世思想。但出世入世只是将道家思想运用领域的不同,并不是本质差别,都属于道家思想。在老庄思想上创立的魏晋玄学更多是成为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多是体现在文艺方面。本应用于治世的道家思想失其大用。再到后来的唐宋元明清,文人们沉迷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奇巧淫技,而真正的文化“道”却无人问津。到了近代,凡论及“道”,竟都以为在说盗教,无人再知何为道家思想。
今天,虽然道家思想已经自古刻在了我们华夏人的基因中,流淌在华夏人的血脉里,但让我们说道家思想到底是什么,却没几个人说的出来。这就造成,也许我们的性格、为人处世处处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但想把它以一种具体的形式让子孙后代传承,向世界各国传播我们中国的文化,却不太容易。这就意味着,文化复兴工作刻不容缓。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指日可待,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紧跟上,不能掉队。这需要我们每个华夏族人从头开始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在小学阶段开始重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士人教育。文化复兴其路漫漫,愿共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