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气渐暖,夏天的倏忽而至犹如故人相逢。
只不过我对夏天说你越来越热了,故人对我说你越来越胖了。
傍晚出门之时街头灯火阑珊,熙熙攘攘的行人,车水马龙的情景,抬头看到的天色却是天光万里。
细看远处昏明交界之处,会想起新海诚的电影《你的名字》中关于黄昏之时的说法。
电影中的少男少女隔着手机交流,借着梦境体验彼此的生活,怎么看也有点“网恋”的感觉。
其实我们“网恋”不也差不多么,我记得有个说法是网恋想要长久,就必须不间歇的分享彼此现实生活的点滴。
人会对万里之外的人产生依恋的感觉,距离的滤镜会过滤掉那些现实生活的琐屑,把这段感情渲染的格外美好。
但如果没有一点点生活琐屑点滴的分享,又会显得格外不真实。
其实若在万里之外被人依恋,也是种不错的体验。
我曾经在游戏里认识过一个小姐姐,她离家万里一个人独自生活在南半球。
有一天她忽然给我发消息说:她今天上班很累,刚刚坐在公交上睡着了,公交驶过跨海大桥,车窗外和风细雨,忽然有些想我。
我当时心头想的是,如此卑微的自己,何德何能,忽然成了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孩的想念,心里莫名的雀跃。
喜欢别人和被人喜欢,都是一件温暖的事情。
哪怕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语出何其芳《独语》)
不过我已经很少会思念别人了。
不知道为什么,思念别人不再给我温暖的感觉。
有人告诉我说,可能是因为我不确定我思念的人是不是在我思念之时也思念着我,所以会不安,会不敢。
我理解这个说法。
有首歌叫《思念是一种病》,其实没人思念也是一种病,没被人思念说不定也是一种病。
看样子,不管怎么样我都病的不轻。
以上是这篇文章的前半节。
之所以是前半节是因为我是在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自习室写的。
但写到一半的时候图书馆自习室熄灯关门了。
于是我又回到家中,靠在床上写这后半节。
我喜欢我家附近的大学图书馆自习室,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人文的角度。
从经济的角度是因为去图书馆自习室是免费的,开车过去来回油费大概12块,买一杯学校边的奶茶大概10块。
22块钱就可以美滋滋的坐一下午写稿,当然,也可以选择坐公交和自带饮水,那样成本就是3块钱。
如果是大学时的我一定选择后一种。
现在也不是真的没大学时那么节俭了,
我觉得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节俭是很好的事情,是要一以贯之的,能不花钱就不花钱。
只不过我是因为时间少了,去的次数少,既然难得去一次,就图舒服点。
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我也喜欢图书馆自习室。
坐在里面看书的都是年轻人,具体的说好多都是年轻漂亮的小姑娘。
我觉得年轻漂亮的小姑娘认真读书的样子特好看,我能发呆看好久。
如果是深秋,走出来的时候图书馆门前有一片小树林,秋风吹来黄色的落叶飞舞在身边的时候感觉也很赞。
从图书馆出来的时候在电梯里听两个女孩子在聊天。
她们是外地来考研的,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其中一个女孩抱怨房子没有窗。
我听着她们的对话,忽然在想,这世上会不会有个这样的人:
在学校边租了一个狭小的房间,只有床和书桌,每天早早起床就去图书馆自习,晚上很晚才回家倒头就睡。
手机用老人机,平时和谁也不说话,一个月才上一次网,没有什么朋友,很少和家里联系,一心一意的就只复习考研,就像修行的苦行僧一样。
会有人过着这样离群索居单调简单的生活么?
我忽然想到,其实我也是这样呀!
一个人住,一个人写字,一个人打游戏,一个人听书散步。
如果不是因为有网络,我一定也是一个很少很少和人联系的人。
不会有人读我写的文字和故事。
不会有人和我因为游戏认识。
不会有人和我出来玩。
《头号玩家》里说:“谢谢你玩我的游戏。”
我其实也想说:谢谢你读我写的文字,看我发的微博和状态。
所以,谢谢你,五月,祝你居庙堂之高长诗作酒,处江湖之远樱雪为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