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书”;“完成了多少多少小时的专注”;“写下了多少多少万字”……这些自我沉淀的过程,逐渐被变成在社交媒体展示的内容。开始觉得很佩服,逐渐也就不以为然,直到有更多不可思议的数字出现。
高等动物活动的动机之一,就是希望获得内啡肽的刺激,这种奖赏带来的欣快感妙不可言。就像那只科学实验室里的猴子,它学会了触碰引起它大脑分泌内啡肽的电钮,会一直乐此不疲直到它被自己的兴奋累的晕厥过去。这种内啡肽的奖励也有适应性的特征,随着获得的“奖励”次数增加而逐渐适应,往往需要更大量的“奖励”才能感受到新的刺激。于是,就出现了成瘾。这就是成瘾的机制。
网络社交所造成的脑部生理活动的变化特征也是一种容易导致成瘾的行为。在社交网络里发布消息,本身就具有带来内啡肽分泌的成瘾性特征。特别是,当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反馈信息,内啡肽的分泌会激增4倍。这样的持续刺激下,分享哪些内容会得到更多的反馈,显然成为各种博主、主播进行网络分享的主要目标。可以说,只要分享的信息有反馈,有点赞、有留言、有奖励,就会有人义无反顾的调整策略,迭代升级。
读书学习的努力本来是励志的正能量,在网络的海洋里希望获得成长的人们本来可以借此互相激励,但长此以往这些努力就发生了变质,变成了一种数字的展示,甚至是为了得到关注的炫耀,更演化为纯粹的形式主义的诱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