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了两本书,超棒!《声音之书》、《视觉之书》,因为它们完全的“outstanding”,一套书重新“设计”了一种思维方式,不愧是2018年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最佳非虚构童书。它的作者是一对乌克兰80后艺术家夫妻:罗曼娜·罗曼尼辛和安德里·利斯夫。他俩都毕业于乌克兰利沃夫国家艺术学院,创立了 Studio Agrafka艺术工作室,一直共同创作,妻子主导视觉形象、绘画,丈夫主导字体、编排、设计,可谓珠联璧合。
他们创作的童书屡获大奖,而且,他们一直尝试用作品来消除儿童与成人阅读的界限。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66d7fbec8e4e88bc.jpg)
《声音之书》足足画了55页,甚至把“无声”、“沉默”都鲜鲜活活、彻彻底底地画了出来。
要谈声音,先从无声开始,起初,世界一片寂静。之后,轰的一声,宇宙中充满了声响。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3f8059599c2efec6.jpg)
作者只用了一张极简单的图——响动的铃铛震动空气,这种震动一波一波传递,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最后传到我们的耳朵,震动我们的鼓膜。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7b8712b01b5ea28f.jpg)
进一步的,作者把我们的身体也比喻成乐器的合奏——呼吸声、心跳声、打嗝打喷嚏的声音、走动时关节的声音、打屁的声音……身体在创造各种各样的声音,演奏自己的音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34a25028b8ab87fa.jpg)
有时候我们的家听上去也像乐器,在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在美国密歇根湖畔,建筑师和声音设计师就一起修建了一座“交响屋”,风穿过墙壁、房间,会奏响音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0cf50038fde8fdd5.jpg)
这本书的卓绝之处是:用了后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无声”。有时候,你需要静静地待着,完全隔绝声响,才能听到那些最轻柔的声音。外界的嘈杂、语言像掉落的雨点,密集地将你包围,你需要一把雨伞,给自己留出清静之地: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5aa949ef4b44335f.jpg)
读着这样的书长大,又怎会长成狭隘、封闭之人?
再来讲《视觉之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daa46e09cef33123.jpg)
《视觉之书》同样从“起初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开始讲起,“然后有了光”。睁开眼睛,虹膜接受到光,是看见的开始。于是书就给我们讲虹膜,讲眼睛的结构,讲光谱。人眼能区分700多万种色彩的变化,数字摆出来,真让人震惊。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2e6151fcebb31c16.jpg)
那我们怎样看见自己呢?这时候,关于镜子的知识出现了:生活史、工艺史、凹凸镜等信息点,都以稍小的字体排布在画面周围。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0d1a9f597ebd7308.jpg)
它同样关照了视障人士的“看”,比如封面就印着盲文,比如: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30535/2406e230bd122bb4.jpg)
这让我想起书籍设计大师驹形克己的话:文化是创造一个场,邀请原本陌生、不同的人走进来,接触、对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