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到这个题目《怎样培养优秀的双语儿童|大象公会》,我就被吸引了,女儿马上十一个月了,我一直在想如何给女儿英语启蒙,用何种方式,看绘本,听音频,还是看动画片?启蒙的目标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会不会影响孩子的中文呢?正好在大象公会看到这篇文章,“优秀的双语儿童”字眼立马吸引了我,立马点开文章,但读后,内心有些惆怅,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双语儿童要求很高,也许我能为娃做到的,也只有尽量超出同龄人,双语看来可能性不大。
文章框架
文章框架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一. 中国双语教学现状
在第一部分,中国双语教学现状中,作者先讲到中国双语儿童教学的现状是师资力量难以保障,如北京幼儿园和青岛幼儿园师资力量调查结果;其后以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维吾尔族的双语教学的案例来说明现有师资下的双语教育水平。可以看出双语教育难度很大,既要有优秀的汉语师资,同时还要有好的语言氛围。
二. 培养双语儿童的要求
第二部分,双语儿童应该怎么教育中,作者提出潜在影响语言学习状况的主要两点因素:
1.双语启蒙越早越好
越早开始第二语言的习得,就越可能在语言能力,尤其是“发音准确性”上获得优势。
这点也非常好理解,毕竟我们母语的习得,也是遵从“听说读写”的规律顺序。听得多,自然说的好。
2.学习者在语言中的暴露度。三岁前的孩子,暴露于第二语言一般将三岁视为双母语的分水岭,三岁后,幼儿的语言体系已成形,即使之后暴露于另一种语言中,孩子还是会受到已有语言的惯性影响,因此第二语言最多接近母语,不能称为“双母语”。
三. 现有条件下双语教学可能的结果
第三部分是现有条件下老师和家长的英语本身也不标准的条件下推广英语,可能的结果就跟新加坡英语等一样,结合自身条件发展出“本地英语”,并举了历史上的几个语言例子。如法属殖民地海地克里奥尔语、南非语以及以色列的新希伯来语的发展例子。
总结来讲,全文就是三部分:现状是什么——如何做——结果分析。
这篇文章是发布在大象公会的微信公众号上,因此,在文章最开始,作者就将其总结为以下,放在开头。
最好的民营双语教育机构,也只能让孩子战胜同龄人,并不能让他们自如运用英语,真有完全理想的环境,家长们或许会望而却步。
写作风格
文章整体来讲,语言偏书面化,逻辑性强。
1.文章中多次运用数字解释说明,直白,读者一看就懂,印象深刻。如2015年中国人参加雅思学术类考试的英语总分不过5.7,比日本人5.8要低,两个数字很直白地说明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惨不忍睹;
说明中国现有双语幼儿园外语师资极度匮乏及相应资质良莠不齐时,用具体数据说话:
2013 年一个对青岛市一线幼儿园“双语教师”的抽样调查,发现只有 2%的教师参加过专业英语考试,14%和 2%的教师通过了公共英语二级和三级的考试。
如何培养双语幼儿:
只有一个孩子在 3 岁以下的时候开始双语教育,且暴露在英语中的程度不低于 40%时,才能算作英语母语。
2. 作者所举例子,与论点相关,层层递进,多方面解释。
如第一部分“中国学校能否教出双语儿童”方面,先说明中国现有的双语语言环境,举了北京和青岛幼儿园的例子;接着用维吾尔族的汉语教育来进一步解释双语教学的难度痛点,现有的解决方法和弊端等。所举例子,并非简单罗列,而是为论点服务,层次清晰。这点值得学习。
3.有理有据,理论性强,令人信服。
双语教学是很多家长非常关注的一个恒久育儿话题。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的话,是很难让父母们信服的。作者收集了很多素材,包括语言学习方面的各种理论,以及所做的双语研究。
如美国神经语言学家艾瑞克·雷纳伯格提出的“关键期理论”;
早期“沉浸式语言教学法”;
语言学者曾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英—法双语社会)进行实验,得出40%暴露语言环境的理论;
有关各种语言发展史:
如海地克里奥尔语、南非语、以色列的新希伯来语、新加坡英语的发展过程。试想,如果作者单是提出论点:现有语言环境下,如果强行推广英语,可能发展出的并非是真正纯正的英语,而是结合实际情况的中式英语,可能只能简单理解,但当作者提出各种历史上真实的语言发展案例,“以史为鉴”,作者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就非常清晰合理。
4.适度地蹭下热点
杨幂的女儿小糯米英语很好,这已经成为双语培养文章中,很常见的例子,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下这些典型案例,在写作时适当运用,非常拉近与读者距离,提升关注度。
刻意默仿
但即便是“关键期假说”的反对者,也不可否认:越早开始第二语言的启蒙,就越能够在语言能力上获得优势,如“语言发音”方面。
影响语言发展的潜在因素很多。除了,尽早开始第二语言学习之外,还有暴露于第二种语言的强度。
研究双母语的学者指出,三岁是“双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分水岭。三岁以后,由于幼儿的语言系统已经形成,其后即使暴露于另一种语言的相应环境中,也会受到幼儿头脑中既有语言的影响,只能成为第二语言,不能成为双母语。
但即便是“关键期假说”的反对者,也并不否认一个事实:越早开始第二语言的习得,就越可能在语言能力,尤其是“发音准确性”上获得优势。
潜在影响语言学习状况的具体因素很多。除了“尽早开始学习”之外,另一个可控的主导因素是学习者在语言中的暴露程度。怎样才能让幼儿对英语的掌握达到双语水平呢?
研究双母语的学者,一般将三岁左右视作区分“双母语”和“第二语言习得”的标志。三岁后,由于幼儿意识中的基本语言系统已经形成,此后即使暴露在一种新的语言环境下,幼儿势必会受到已有母语的影响,其第二语言也只是接近而并不能达到母语水平。
总结
默仿中应该先记住文章的写作逻辑关系。作者提出两个并列的论点:双语学习尽早开始、在另一种语言中的暴露程度。默仿中,一是自己的语言不够准确,如原文为“另一个可控的主导因素是……”,而自己只能直接写为“还有暴露于第二语言的强度”。另外作者有个问句,“怎样才能让幼儿对英语的掌握达到双语水平呢?”。自问自答,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好奇心继续阅读。这点今后自己要学习运用。
明天继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