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说,现代小说有这样的杰作,人若是不肯看,那是人的错,不是小说的错。
我一直在想,我拒绝接受这段爱情故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深沉,无望还是荒诞?
一个十五岁半的法国"小娼妇",一个大她十几岁的中国男人,于法国的殖民地西贡,于美丽的湄公河畔,一次偶然的相遇,悄然无声的改变着两人的命运。初次见面,她便知道他是爱她的,从他对她的凝视中,从他递过烟来颤抖的手中,从他语无伦次的赞美中,她赢得了胜利,她看他是有钱的,而他也必须有钱,足够使她摆脱贫困的钱。
是的,这个美丽且仅有十五岁半的法国女孩是贫穷的,她遭遇着贫穷带来的一切难题,母亲的不公于孩童时就形成她内心的余恨,看着大哥哥的蛮横霸道,对小哥哥的欺凌压迫,她束手无策。她想要逃离,她骨子里便叛逆,她将同中国男人的感情看作对母亲无言的宣战。而她所处的时代也是风气败坏的,她的女朋友海伦告诉她,"宁愿卖身,也不愿照顾麻风病病人"。可这一切贫困的状况却并未让她无路可走,只因她是白人,享受着种族带来的一切特权,有着自我优越感,她甚至瞧不起这中国男人并理所应当的享受从他身上所得的一切。"谁叫他是一个中国人"在这种强大观念的支配下,对女孩有着真正爱情的中国男人,只是成为一个附属物——若不是他,也可能是其他任何一个。
而这男人,确是爱她的,可他怯懦,胆小,孱弱,他全部的英雄气概都在这女孩,可他的奴性却在父亲的金钱,若被断了金钱的来源,他便什么也不是。在父亲的供应下,他是富裕的,可这充足的物质财富难掩他的孤独与自卑,种族被歧视的没落无法摆脱。
仿佛这应是顺其自然的,女孩应成为中国男人的情人,在肉欲的交易中获得金钱,而中国男人也通过与法国女孩交往暂时缓解内心的种族自卑感,他们各取所需,通过表面的优越来掩饰内心不可一击的尊严。
故事本应结束于此,被读者谴责其不正当的淫欲买卖,听到所有大呼不理解,不认同的声音,甚至忍受他人对其低俗的评价。然而,在法国女孩与中国男人的互补矛盾中,这一荒谬的组合却成为两人彼此的寄托。即使知道得不到她,他依然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她,爱的深沉无望。他为她洗澡、冲浴,帮她擦身,施脂敷粉,熟悉的流程如同履行庄严的任务;他宴请她的家人,克服内心对于大哥哥的恐惧,忍受一家人的歧视;他祈求父亲允许他娶她,无法抗拒父亲的旨意只能抱着她哭,他经常哭,女孩坐船走时他也哭,深情且无力。他担心她,极度担心她,却又无可奈何。而法国女孩也在最后离开的时候发现已经爱上中国男人,她突然意识到在为数不多的交流中,他是唯一一个愿听她说话的人,给予她安慰,在这糟透了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她从他那儿得到的除了金钱,还有别的,总还有别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可是一切太晚了,即使不晚,也没有用,怎么能在一起,怎么可能在一起?这钻心的痛苦。
中国男人与法国女孩的故事告诉世人,或许我们本就不应把性与爱情本看成完全独立的存在,这种常人看来扭曲的爱情,又何尝不是爱的一种?性属于爱情的一部分,而性也使得爱情本身更亲密。
我一直拒绝接受的东西恰恰告诉我: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想看到的东西,我们期待看到自己内心所认可的东西在书本里,在生活中被强化,升华。但却正是那些我们不想看到的东西一遍一遍的萦绕在我们脑海,让我们去质疑自身的信念和价值,而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最可贵的便是去接受那些与之相悖。
我突然发现,法国女孩与中国男人的爱情是闪着光的,彼此的相互依靠与寄托,男人的爱与不忍,女孩的不敢面对,这一切并非简单的肉欲可以诠释的。
碎片化的描写,阴冷的笔调,时间的落差,看似杂乱,实则自成一体的叙述,情人让我们抛除性与肉欲,追寻自由而真实的人性。
若你问我,真爱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又有多少种不同形式?性是爱?寄托是爱?克服矛盾与种族歧视是爱?我愿告诉你,有多少颗心,便有多少种爱。
在那朦胧的岁月与回忆中,我仿佛又看到杜拉斯缓缓拿起电话筒的手,在多年之后,听中国男人用不能再平静的语气娓娓道来。他说,和过去一样,他仍然爱她,他根本不能不爱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