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安
“学习”,是冲破现今这日益固化的阶层,跻身到上一层次最便捷的一个手段。或许你不能拼爹,不能靠运气,但只要付出十年寒窗,就很有可能在北上广这片战场落脚扎根,让你的儿女得到在大城市起步人生的机会,帮你,帮你的家族完成大蜕变。
一
圣诞节那天,我给发小打了一通电话,想说说最近的情况。聊着聊着,我们就说到了今年暑假的事。
他说:“我知道你爱读书,但是在暑假那期间我感觉你读书读迂了,现在倒要好很多。”
“你怎么说我读迂了呢?”
“就觉得你那时有点木讷,喜欢照本宣科。”
空气凝结了一秒钟。
“有点像孔乙己”
“孔乙己?”
﹤孔乙己﹥,是我们高中时学过的一篇课文,说的是一个穿着穿长衫喝酒的人——孔乙己。他总是偷书偷钱,把钱拿来喝酒吃茴香豆,最后因偷窃被打断的双腿流浪而死的故事。
高中老师告诉我们:
这个故事讽刺的是封建专制的迂腐落后和国民昏沉麻布的状态。
如今我重读﹤孔乙己﹥,心里又多了一个问号:
相较于掌柜,短衣帮,孔乙己读那么多书,懂那么多的知识,为什么生活却如此贫困潦倒?
二
他为什么会落魄如此,贫困如此?
有人说他所掌握的那些知识,在那年代就是封建残余。相比白话文,文言文已经失去了它的价值。
我不太赞同他的观点,在我看来,知识永远都不会过时。
民国时期的大师,如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谁不是读着四书五经,背诵诸子百家散文长大的?今下有很多家长,都会送孩子去参加国学课,在不少学校也会开展“读国学,扬国魂”活动,可见古代知识哪怕是文言文,诗词,赋,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家的重视,都拥有民众极高的关注度。况且那些古籍中确实有值得我们一读的书,古书中提及的思想,到今天,仍有其参考价值。这些思想,也在不断地被一代代的人传承,发扬。
孔乙己读过这些书吗?当然读过,只是这些书到他的口里,就是满口的之乎者也,到了考场上,就变成了一篇篇的八股文。
换句话说,他只学到了古书中的文言格式,却没有深刻理解古文的神韵,他应付得了考试,这套体系只在生活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学习学习,我们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去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一如终身学习这个概念传达的,我们的学习不是在考完试之后就戛然而止。
考试是学习的目的之一,也是大多数人必须掌握的游戏规则。真正能掌握知识的人,他们在考场上策马扬鞭,在生活中,社交中也如鱼得水。学习知识,不能光靠死记硬背,脑海中知识要能进又能出。这就如同一个当好老师,老师及要把自己的知识,很好的教给学生。自己又在平日的生活中不断学习,输入知识,在实践中检验知识。
三
关于孔乙己落魄的来由,文章是这么说的: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
孔乙己并不算会读书,反将读书当作自己救命稻草。最后读书这条道路他走不通。等他需要面对生活,要赚钱养活自己的时候,他就只有拿出自己唯一的本领﹝抄书)来维持生计。
他的经历让我想起当下很多的大学生,他们毕业出来,往往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太苦了,不干;工资太低了,不干;离家太远,不干;杂事太多了,不干……无数的baby(本科毕业生),无数的研究生,就这样沦为啃老族、宅男宅女。
读书是一条助你成功的康庄大道,但不是走上成功唯一的路。生活中我们更应该你摒弃”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在工作8小时之外去磨砺自己的一技之长,让自己在人生的狂风骤雨中,控制自己前进的方向。哪怕小船倾覆,这一技之长就是自己为自己配备的救生艇。
四
现在有人提出了一个假设:
如果孔乙己生活在现代,他没有经济压力,他能全身心学习,并愿意坚持读下去,那么他是否能够成功呢?
有句古话:坚持就是胜利
现在我补充一句,没有方法的坚持就是慢性自杀。
换做孔乙己,如果他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会有效的去预习复习,去刷题,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那么他不管生活在现代还是在民国,他的命运都将是一样的。
努力和坚持,是学习上的一点星光。有方法的去学习,应用知识,收获果实。我们才是在快乐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能在星光的指引下,找到正确的路径。
新的一年将到了,希望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都收获了独一无二的学习方法。明年,溏先生和你一起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