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到过这样的的疑问: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有那么多的弯弯绕嘛?只要我足够真诚地对待他人,不就够了吗?对方最后不总归能感受到我对他的好嘛?实际上,这个“不总归”的说法还真的未必正确。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咱们来捋捋,到底什么是真诚。
诚以待人,这个诚到底是什么?
横向来看,这个真诚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从感性层面上来说,真诚是在他人身上付出真心,真感情,真正地关心他人。从理性层面上来说,真诚是什么?我认为是注意力。他人感受到真诚,抛去情感上的感觉而言,剩下的也就注意力了。一方在另一方身上付出越多的注意力,就越有可能使得另一方感受到真诚。(当然这里说的,只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可能。)这感觉很像传播学里的信息传播,一方向另一方尝试输出的信息越多,另一方相对接受的信息也可能越多。然而我们知道,在真实的世界里,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程度与信息输出量相关,但是二者是否是线性正相关的关系还要画个问号。回到这里的“诚以待人”,一方足够的真诚是否就真的能够使另一方感受到真诚呢?参照上面的类比,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还得打个问号。
从纵向来看,真诚还有程度深浅之分。也就是真诚还存在真诚得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问题。咱再回到上一个问题,一方付出自己认为足够多的诚意时,就一定能让另外一方感受到同等程度的诚意吗?会否也存在接受诚意的一方在感受诚意这事上和传递诚意的一方有着程度上的差异?
人际交往和信息的传播很像,都表现为双向的交流模式,在这个双向的模式中人际交往的双方都对情感和信息最终交换的结果负有责任。这意味着真诚这个词在人际关系中将由双方进行解读,从自身的立场来说,真诚最起码是,我从情感上必须对对方表示真正的关心。从对方的角度来说,他们无法看清楚我们的内心,所以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只能从实际呈现出来的形象和行动来判定我们是否真诚。于是“真诚”在对方那边的解读方式实际上就变成了“他是否表现得真诚”。注意在这里对方的判断主要依据“表现”,也就是说形式在影响对方判断的过程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捋到这里其实我们就该明白了,我们认为的诚意和交际对象的所理解的诚意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真诚待人本就是不可多得的一种品质,但是如果考虑到,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的时候,咱就不得不多关照对方的立场,多站在他的立场上想想如何做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咱们的诚意。在这里,我们不排除故意主动表现得真诚的情况,因为一开始就说了,真诚这东西抛去感情本质就是个注意力的问题。在注意力价值弥贵的 今天,如果一个人能主动为你付出他的时间和注意力,咱也不好说啥。(我们很多时候也没办法判断对方到底是真心实意地为你付出时间和注意力还是刻意为之,我们绝大多数时候的判断依据就是对方的行为和语言并且只倾向相信自己认为的。)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里的弯弯绕真的有必要吗?在我看来是有必要的。除去刻意地接近和心怀不轨地讨好等问题,弯弯绕是为了让真正真诚的人将感情更好地传递给另外一方。心里一片赤诚面子上没做好,对方感受到的诚意程度绝对与你预期的有所差别。
我们并没有办法决定对方如何理解我们传递的诚意,也没有办法决定接受到我们的诚意时,诚意的程度是百分之百。我们唯一能决定的就是在表达时,要尽可能地让我们的诚意百分之百地从我们这走出去。待人,不管面子里子都得真诚,就是这意思。
当然,如果一个人真的诚意满满地对待他人时,或早或晚,他总会注意到”面子上的诚意“的重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