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作者: 葡萄紫的乌黑 | 来源:发表于2022-09-25 10:57 被阅读0次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孟浩然〔唐代〕

译文

江潮如雷,声震百里,隆隆滚过,手中的鸣琴呀,暂且停止了弹拨。

府中的官员一个接一个骑马而出,观看潮水呀,早早地在江边等着。

阳光照射下,秋云仿佛格外高远,海水在天际浮动,显得特别宽阔。

浪涛涌来,卷起了千堆万堆白雪,观潮的人啊,谁不感到寒气凛冽。

 这是一首咏写钱江潮的作品,叙写江潮如雷似雪,有声有色,十分壮观。全诗可以分为观潮前与观潮两部分。

  诗的前四句写观潮前。“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犹如雷震,并臣震动百里。首句五个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诗的起句先声夺人,很有力量。“鸣弦暂辍弹”描述县令暂停公务前往观潮,字面上却以“鸣弦辍弹”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声反衬潮声,使读者感到在江潮的巨大声势下,弦声喑哑了。这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公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连骑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诗的后四句直写观潮的景况。诗人仍不写涨潮,而是以“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两句描绘钱塘江潮到来的壮丽景象。但诗人仍不是直接写潮,而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云迥衬托江潮远远而来,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阔,充分地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接着诗人向读者描绘出涨潮的壮观画面:“惊涛来似雪”,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如万马奔腾,潮水卷起的浪墙似一道突起的雪岭,铺天盖地而来。画面气势宏大,雄奇无比。结句“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由于诗人在描写钱江潮时多次运用了烘托的手法,进行反复的渲染,因而获得了直接描摹所难以获得的艺术效果。

  一般观潮诗往往只极力描写大潮的雄伟壮丽,而这首诗从人和潮两方面来写。写人主要写听潮,写出观,写待潮,写观潮,写观感,写出了观潮的全过程。写潮用了一虚笔一实笔:虚是“百里闻雷震”,从听的角度写潮声;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诗一张一弛,张弛有度,在雄浑壮美中显出从容潇洒的气韵。用“雷震”起调,先是一张。二句接着是言“辍”,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张。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两句仿佛与潮无关,完全宕开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将全诗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张。这首诗利用张弛的原理,高低的变化,写得波澜起伏,动人心魄。

相关文章

  • 天下奇观海宁潮

    文/余光 三年前的一个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我去海宁观潮。海宁不但是“皮件之都,而且是”观潮胜地“。前往观潮者...

  • 千课万人习作四上第一单元:钟传祎《推荐一个好地方》

    一、回顾《观潮》,展示推荐文章 1.《观潮》图片:观潮胜地,海宁县盐官镇。 作者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先概括后具体...

  • 观潮

    东南名川钱塘江的江口,极像一个巨大的喇叭,向内逐渐倒灌,这样也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钱塘江。而每年农历八月十八的...

  • 《观潮》

    残渣泛起已难收, 水急岸阔无石头。 持竿探险隐画桡, 心有底气雄赳赳。 内航行到高明处, 口若悬河下钓钩。 闭门造...

  •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说起观潮,应该是大学二年级的事情了。几个同学搭...

  • 观潮

    看涛头涌白拍堤摧岸,声怒似雷吼。 问东海龙王,鳌翻山动,是何原由? 立望远处仙岛,茫茫天尽头。 唯万丈黄流,涛声依...

  • 观潮

    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唐...

  • 观潮@

    如同每一次来江边散步,大部分时间都是看着小说的闲散模样,耳边是同事们的闲聊声。 就是个不爱说话的性子,也许并不能责...

  • 观潮

    在钱塘江没有看到汹涌澎湃的潮水,也没有波澜壮阔的美景,有的是一行孤寂的身影,人生的旅途大多都像我看到的江水平稳柔和...

  • 观潮

    天云卷风入潮头 万千霓裳幻六幺 珠跳十里月影在 乡愁此时比钱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观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hz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