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优秀的网课《藏戏》,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
在我的印象里,自读课文就是:通过阅读提示,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疏通课文,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不需要像精读课文那样精讲精练,大致一读即可。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9503/044e622a7b306a0b.jpg)
但是今天听课后,我对自读课文又有了不同的理解。
文中重点的字词需要同学们掌握的,一定不要省略。课文不需要词斟句酌,逐字逐句分析,但是文章的内容,结构,写法,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都不一定是靠学生的自学就能解决的。瓶颈处画龙点睛的引导,关键词语的运用与分析都是不可省去的。
例如:《藏戏》
李老师从“阅读提示”为切入点,让学生从中提炼信息,然后从阅读提示的问题“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一个问题,布置学习方法,拉开了这篇自读课文的序幕。学生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对文章的整体结构做到了心中有数。
然后,从文章开头的三个高度重复的反问句,构成一组排比句,通过朗读,不改变句子意思,让学生由此明白了藏戏的三个特点。这个环节的处理,学生了解了内容,学会了写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学活用:如果让你写钟南山院士,你会怎样开头呢?
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画他花白的头发,冷峻的面颊;
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画他深邃的目光,闪动的泪花;
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画他坚毅的背影,匆匆的步伐。
开篇的处理,可谓妙得恰到好处。
然后由唐东杰布这个人物引出了藏戏,也就是藏戏的三个特点中,作者浓墨重彩写的内容——戴面具的特点。
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结合人物的面具来体会藏戏人物的特点。
没有面面俱到,没有详细地讲解分析,一个表格,让这部分文字的骨干清晰显现。
不同的师者,对于同一篇文章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呈现出的课堂也是别有风趣。
自读课文的讲解应该弱化它的知识传递,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自读课文一般安排在一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学生由知向行转化的工具,学生开始的“举一反三”,从这里“反三归一”。
自读课文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的这跟“引线”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把自读课文变成讲读课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7249503/336c89641bbba681.jpg)
新课堂,新思路,自读也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