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嘉成
祁瑞宣是祁家第三代长子,同样生于一个变革时代的长子,还有高觉新。他们二人在性格之中都有着双重性。
对于走与留的问题,两人的选择是一样的,留在家中。在《家》中,觉新也深知封建礼教的愚昧与落后,他何尝不希望能冲出那个囚笼般的家?但是他最终也没能冲破家的束缚。瑞宣痛恨着日本人,原本想要出城抗日,但是没能走出去。但是二者的动机不尽然相同。
高觉新生于一个富庶的封建大家庭中,中学时学习成绩优异,曾梦想着出国深造。尽管一开始很痛苦,但是只是因为他长孙的身份,便不明不白地被放弃了前途,而又因家长之间的瓜葛不得不放弃与钱梅芬的爱情,转而同瑞钰结婚。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痛苦逐渐麻木了。他不是没有先进思想。反而,他们哥三个经常在一起读书看报,分享自己对时事的见解,同时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悲剧命运。与其说他甘愿做这家庭的傀儡,倒不如说他不敢于打破这个规矩。即便陈姨太的迷信可能置瑞钰于不测,他也没有违抗。一边吸收着新思想,一边维护着旧秩序,觉新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他的悲剧,源自深深扎根于他认知中的宗法观念和他性格中怯懦的缺陷。
处在战乱之中的后者则肩负着支撑家庭的责任。他可以走,但是三弟已经离开了北平,瑞丰又是个无聊的废人。四世同堂,也同时意味着上上下下的老老少少都指着他的努力维持生计。在这时,他尽管恨日本人,但是他能就这么一走了之吗?高家在《秋》中分崩离析,觉新也终于反抗了一次,开始了新的生活。但是这里是日占的北平,家中本来就吃紧又怎是随随便便就能够走的?虽然不能走,他也没有像陈野求一样堕落,而是努力地撑起一个大家庭,给了一家人信心与慰籍。从此可以看出,瑞宣有他的沉稳镇定与责任感。后来,他还配合老三做地下工作,以自己的行动反抗外来侵略。在他的身上,去留不再是一个逃避与否的问题,而是一种两种性格间取舍,是一种客观上的不能为之。他看似怯懦的选择却恰恰是他较觉新的闪光点,是他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最大付出。
长子在文学作品中多有其隐忍的性格特点。但是隐忍可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觉新和瑞宣都各自代表着一种人。尽管所处的家庭条件不尽相同,从逃避到对责任的坚守,我们也能看出社会随时代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少不了像觉慧那些敢于冲破束缚的人的推动。也只有不断地进步,才可以保持民族的兴盛长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