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母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涉世未深的两个年轻人,一个憨厚、朴实;一个温良恭俭让。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单纯到以为牵手就要结婚,结婚就要一辈子。对感情没有太多的参考。“穷,也要穷得像茶,苦中带一缕清香;傲,也要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希望对方像自己一样胸中有血,心头有伤,寻找心灵契合的伴侣。可能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感染下相信了爱情。
80年代,农村的婚礼,按母亲的话就是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父亲家是一贫如洗,向亲戚朋友借钱凑齐了三大件便上门提亲了。婚房是父母分的一室一厅的土房子。吃的粮食也是向父母借的,以后要还的。母亲是当时社长的女儿,所以父亲能娶到母亲也算有一点高攀。而母亲看中的是父亲的担当。婚后,父亲的确很上进,卯足了劲要给母亲幸福的生活。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百废待兴,社会亟需各类人才。父亲为了长点本事,拜师学艺。母亲坦言,当学徒期间,真的是像垫背的,各种脏活累活都要做。后来稍有能力了还要被师傅割韭菜。早出晚归勉强能糊口,最难的时候,母亲说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家里兄弟姊妹来了,揭不开锅请他们吃个便饭。有时候被憋得没有办法,半夜里父亲还去地里偷挖过别人家的红薯以求裹腹之欲。但市场还是充满机会和挑战的。就在历经各种摸爬滚打之后,父亲终于抓住了机遇,赶上了时代, 下海经商。从一个订相框的小木匠摇身为一个板材经销商再到管理几十上百人的装饰公司老板。期间体味过的五味陈杂是不能想象的。
有人说爱情是诗意,婚姻是苟且。 岁月漫长,在经过姑嫂争端,婆媳矛盾,商场险恶 ,人情世故……他们看尽世事无常,沧桑变化。相互扶持,肝胆相照,同休共戚抵岁月洪流。他们的爱情没有太多轰轰烈烈,但也不乏煽情的土味情话。爱情在蹉跎的日子里疯狂滋长。我见过父亲工作繁忙清晨4点起来为母亲做好饭菜驱车两个小时送到母亲的病床;见过父亲提着沉甸甸的工程款乐呵呵地交到母亲手里;也时常瞥见父亲穿着西装领带提着老婆儿女喜欢的菜进门。在油腻的厨房,转身就能触碰到母亲的手,一边打情骂俏撞着屁股,一边按着砧板细细切碎人间烟火。而母亲对父亲的爱,也算得上内敛。它可能藏在一件连夜赶出来的毛衫上;可能藏在每一个留灯等候丈夫归来的夜里;也可能藏在一次次耳提面命地劝诫中。正是因为有母亲这个贤内助,父亲的事业才能如日中天。 后来,我们家庭幸福美满,人们都说是母亲命好,嫁对了人。母亲却总是笑而不语。
俗话说:你不欺我少年穷,我不欺你糟糠恩。诚然陪伴和宠爱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网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