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 The world's religions
休斯顿·史密斯 (作者)
海南出版社
《人的宗教》并不是一本宗教的科普书籍,虽然此书有400多页,介绍到了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宗教等所有当前世界上的主流宗教。
并且,基于“宗教是环绕着一群人的终极关怀所编织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一种定义,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也在此书中有所展现。
在一本书中能从“人与价值”这个角度来一并瞧一瞧各大主流宗教,算是一场饕餮盛宴。
但在主流宗教之外,还有一些只存在于某些部落中的“原始宗教”激起了我自己的兴趣,那些古老的、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笃信,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具有现代世界所丧失掉的东西:对人的人格性那种古老的、失去了的崇敬和激情。
作者在最后一章“最后的考察”中,提出了“智慧传统”。作者没有对所有宗教作一个汇总对比之类的总结,却将笔锋转去了品德:
此智慧的传统,在基本上辩明为三种:谦逊、仁爱和诚实。
谦逊并不是自贬。它乃是一种与他人在一起的时候,把自我视为一个人却不高于一个人的能力。
仁爱则是换一个角度,把邻人同样视为一个人,与自己一样的完全的人。
诚实,则不只是最低限度地说真话,而是要达到崇高的客观性,完全如实地看事物之道的能力。
《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平克还有一本很棒的畅销书,名为《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驱动力》此书有一个非常长的副标题:在奖励与惩罚已全然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的热情。
书中直白的告诉了一个事实:胡萝卜加大棒的”驱动力2.0“旧系统已经失效了,”驱动力3.0“新系统的核心将是自主、专业和目的。2.0和3.0版本两种驱动力系统的比较贯穿了整本书。
“驱动力3.0”呈现的是一个全新系统。比如,在“负责任”这个极为重要的主题上,“驱动力3.0”基于的是很不同的假设:人们想要负责任,而确保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团队有控制权,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必经之路。
《驱动力》是一本很适合一口气快速读完后再在实践中反复回味的书。
~ ~ ~ ~ ~ ~ ~ ~
《进入你的感官世界》:作者史丹利·布拉克。书中新提出来一个名词:身份认同系统。名字挺高大上,但这个系统可不能算是一个好东西,虽然也有好的一面。我自己对其的理解可归为六个字:我应该+你应当。要找另一个类似的名词,佛学里的“执念”应是比较恰当的一个。这个身份认同系统也是《赖声川的创意学》中“创意金字塔”模型中的“屏障”。不管我们给它起的名字是什么,它的作用都是一个:隔绝了真实的自我,创造了一个二元和割裂的世界,让自我渐渐变为受损自我。
但是呢,觉察和接纳是伟大的力量。
一旦你觉察并接纳你的身份认同系统和它存在的各种模式,它的力量就会消散。当你和源头的自然联结显示出来时,你的真实自我就会取代受损自我,你的自然运作也将会重新启动。
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搭桥”,进入自己的感官世界。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头脑里散乱的想法集中到听觉、触觉等任何的感官上,比如仔细的分辨和聆听当时某一种的背景声音,汽车开过的声音,或是手尖搓摸自己的衣服,或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用搭桥的方法,让自己觉察和接纳到身份认同系统正在起作用,并用觉察和接纳让系统失效。
本书的作者也开有对应的训练课程,把此书看做是一本强大版本的课程背景介绍也是未尝不可的呀。
~ ~ ~ ~ ~ ~ ~ ~
《逆转》: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副标题为“弱者如何找到优势,反败为胜”。
作者名字好长很不好记,但要用《异类》一书的作者介绍他,就能一下子记住了。此书有个核心观点:随环境不断的变化,优劣势这间可以互相转化,一般人眼里的强大与弱小,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逆转的。
具体的招式,就是不要用自己的不擅长去硬碰人家擅长的,要挖掘自己有而人家没有的,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优势。书中最重要的举例是“大卫和歌利亚”。这两个人物对于东方的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在基督世界里却是家喻户晓,歌利亚是强大却笨重的巨人,大卫没有魁梧的身材,却用其灵活的武器远距离将其一击中地。
在书中,还看到一种看待劣势的视角:不将劣势视为100%的劣势,而勇于去挖掘潜在的优势,这也是在快速变化的环境里不断取胜的法宝。说白了,怎么看问题的角度影响了自己的决策,又进一步影响了采取的行动,最终影响了事情的结果。
- 这是无悔在2017年速速读的第140-143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