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听说过这个单词吗?Impostor syndrome冒名顶替者综合症(也称为impostor phenomenon冒名顶替现象或fraud syndrome欺诈综合症或the impostor experience冒名顶替者经验),最近在一篇英语文章中看到的,查阅了一下资料,对其有了一定的了解,甚至是共鸣。
简单来说,是指一些人取得一些成就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时机等等一些外在因素,弱化自己的努力所占的比重,然后就持续担心被认为是欺骗者。Impostor syndrome这个术语是由临床心理学家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在1978年创造的。
Clance曾这样讲过,"If I could do it all over again, I would call it the impostor experience, because it's not a syndrome or a complex or a mental illness, it's something almost everyone experiences." “如果我一遍又一遍地这样做,我会称之为冒名顶替者经验,因为它不是一种症状或非正常焦虑或精神疾病,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总之,它不是一种精神病。
冒名顶替者综合征有很多表现形式,因人而异。比如:
Perfectionism (完美主义)
Overworking(过度工作)
Undermining your achievements (削弱个人成就)
Fear of failure(害怕失败)
Discounting praise(赞誉打折)
另外,这类人常常会说:
"I must not fail"(我一定不能失败)
"I feel like a fake"(我像一个骗子)
"I just got lucky"(我只是运气好罢了)
…………
尽管在Imes和Clance的研究中,以有冒名顶替综合征的高成就的women为研究对象,但是后来其他的研究也表明这种现象存在于men和women的程度相当。他们往往会:
1)经常努力工作,以防止人们发现自己是“冒名顶替者”。 这种艰苦的工作经常导致更多的赞美和成功,从而使作假的感觉与恐惧加剧。他们会用别人两到三倍的精力去工作,提前充分准备,对每个细节苛求完美,从而导致筋疲力尽、缺乏睡眠。(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高考失利,踩着提档线被录取,然后大学也没有懈怠,转完专业后,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推免资格,但是,我总是觉得自己是学院有史以来最水的第一,也许是空前绝后的水货。)
2)自我感觉虚假。那些具有冒名顶替感觉的人常常试图给导师和教授所想要的答案,这往往会增加他们的“虚伪”感,特别地,如果通过努力给出了导师所想要的结果,然后又会担心导师会质疑自己取得结果的渠道。
3)利用个人魅力获得上级领导的欣赏或提拔。当主管给予赞誉或认可时,他们认为这种赞美是以魅力为基础,而不是以能力为基础的。
4)避免个人信心的流露。 一个人可以永久保护他们的冒名顶替感觉的另一种方式是避免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任何信心。我常常会如此,告诉自己“枪打出头鸟”,“做人要低调”等等,来宽慰自己害怕失败与嘲笑的心。
2013年,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亚裔美国人的学生比非裔美国人或拉丁裔学生更有可能体会到imposter的感觉。 这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因为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中的冒名顶替者的感觉是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强烈预测。 如果这些感觉不被忽视,学生可能会患焦虑,压力和抑郁,自我怀疑,从而丧失探索的勇气与信心,一旦遭遇失败,就会有很强烈的孤独感和挫败感。 可能很难向外鉴别这些学生,因为有这种感觉的学生“经常是同龄人中最有活力,聪明,勤奋的学生”。
所以,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自己的失败也不用过于妄自菲薄。比如,我们可以和自己觉得有权威的导师经常沟通,从他们的评价中去肯定自己,我相信,所有的导师都会对自己的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与鼓励。另外,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试一试心理咨询。
总之,心灵的健康是你热爱生活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