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真意者,一念一觉也。此一觉自虚无中生,前念已断,后念未生,忽的打住,所谓正念,所谓无妄念也。非窥至先天层次,不能有真意;不见性,则无真意,心不全虚,无有真意。
34、身心真静曰元神,身心真动曰真意。
35、而显真意之妙用者,为目,目之神光所注即为真意之所发,又有心之心光所注为真意。三曰心神合一之寂照真意。此三诀皆是先天不神之神的自然妙用,非意识,虽有觉但无念也!
36、忘其粗“相”,合理细“相”,忘其细“相”,合其微相,忘其微相合其无相……,直“钻”至虚无之谷地,忘无所忘,寂无所寂,而湛然常寂!不知天地人我!同归一炁一神矣!此“相”者,形也,象也,声也,色也,时间也空间也,动也,化也,静也,境也,炁也,神也,念也,觉也!
37、金丹大道,实为忘我合一之绝学,实为天人合一之绝学!
38、从运化的形式说来,称之为真息、内呼吸;从妙用之角度说来,叫元炁真命,皆自先天一炁而来。
39、真空炼形为玄关一窍之极高层次的境界。
40、何谓性,情,意,识?答曰:性动为情,情者,无形之觉爱受也,情动化而为意。三者之区别,称之为识,丹道初修无它,唯使识归入“一意”,使意合于情,再使情归于性。所谓“情来归性初,金木并也”。故行者最初必须做到完全的“无念”,方可入于先天,情来而归性。性者,我之元神也,情者,我之元炁也。情为万物生发之机、之源。所谓“两情相悦”、 “有情众生”。因为情生,故有阴阳交合,故有万物化淳。情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总之性即理,命即情矣!
41、何谓水府求玄?水府者,内外呼吸之运化所成之妙窍也。求者,真意灵觉也。玄者,真铅,真阳也。水府求玄有着不同之层次和境界。
42、“存无守有”此四字口诀为丹道至深之法和理,有极深之奥义。存无者,贮入虚无之谷仓而无尽藏也,既曰“无”。故永远不能盛满,且不会留失,一得永得矣!故此虚无之仓谷含有无限之生发种子也,因此,将又有妙“有”之产生,于是有“守有”之诀。守者,合也,和也,存无守有,又存无守有……层层递进,心之所得,所受,所觉为有,使此“有”化归于“无”,再又有自然而生之“有”。又使之化于“无”。丹道之修炼从低到高无不以此包括之,又,无者,性也,内也,我之虚无元神也,神也。存无者,以炁归神也,以虚合于太虚也,有者,命也,元炁也。凝神于虚谓之“存无”。神凝,自然守有,守有而渐入存无,二者为一,一而为二,不可拘泥。
43、结丹之所在下丹田,为炼精化炁之功,结丹之目的是,延我之命,固我之形,此丹之意义非是金丹大道之金丹也。可称之为己土内丹,真胎息,有或称之为人元金丹者。此时,离道尚远,与道成所结之天元大丹不可同日而语。何况还有地元神丹(所谓阴阳二品丹)之一中乘阶段。
44、火候之说,有文火与武火。所谓文火者,即绵绵若存之胎息,为天然真火,完全不假人为后天意识,此为养丹之火,非到胎息层次,不能行此火候之法,因为此皆自然而然也。武火者,分有为之武火,自然之武火,武火炼丹之火,战退阴魔之火,武者,刚烈至大之阳炁,进阳火也可称之为武火,此一阶段为自然无为武火。在此自然之基础上,顺其自然之势,而以我神助长其势,以此来驱炼三关九窍武火。诀云:“趁此火发,着意加强”,此称之为有为武火。唯此武火不可多行,准则为神炁配合相当即可。
45、结丹功成之后,养“丹”之所在丹田。即心肾之间,心肺两肾之间有一“虚管”相通。道门称之为“橐龠”。玄门称之为“洞房”。为神炁和合运化之乡。养“丹”之所即在此“虚管”之中,行者修行至此,已为炼炁化神之层次。
46、丹道中之结丹之“结”,凝炁凝神之“凝”, “聚”炁之聚等皆为和合,合一之真义, “结”者,神炁完全合一归于虚无矣。凝神者,以神合虚也。所谓“凝,聚,结”,即实质是和合,合一也,只不过是神炁和合,合一之深度和层次不同而已。
47、 “闹处炼神,静处炼炁”。丹书此语对初修者确是至言。在闹处,耐住性子坚持我身体一动不动,将心放下,外界之声音,任之去来,我心不可强加入主观意识,若一纯粹之旁观者,心之杂念任之生灭,不可强止,不可意守某处。唯留一点“照心”,可矣。如若杂念太多,嘈杂太甚,不可或止,可立用双目收心一处,观物如似看非看,身体凝聚,也即把整个世界用眼光不分层次,不分区别地融为一体,再进一步,我之心神也融于其中。所谓“静处炼炁”,在无干扰安静处心息相依,忽忘忽助,无事之中寻有事矣。总之, “闹处炼神”,在于动中求静,动中悟到静机,不可拘于一法。 “静处炼炁”。在于静中察动,无味之中寻有味,而静已察之矣,无静心,不可能察动机也。此二步工夫,于初修者而言,不能颠倒用之,否则,恐有损神气和性命,未见其利,先见其害矣。
48、 “理”之一字,颇堪研究,所有书上之理,言词口语之理,穷究到底,终不为实在之真理,因为,此所谓“理”都是从人的觉受而来。先由此觉受通过言词的折射而化为“理”,都属后天,一个人不可能直接地完全地将自己的某种觉受传给另一人,除非受到某种特别之训练。何况对大道的觉受?就若形体物质之影子,影子绝对不是实物之本身,故实在之真理者,需人自心自身实际直接去“觉受”。此直接之“觉受”得来方叫真理,方叫真悟,途中无任何间接形式,言词口语只起到对此“觉受”的翻译和近似而已。三丰真人有云: “儒书佛典仙子经,尽瘤,皆附瘿,都是各道其道人……,不执迹,不泥文,即是神而明之人”。故修道之要,需自心,自身去直接体证而得那无形无相之“觉受”,才叫真悟,古德云: “书上得来终觉浅。”否则,明即非明,即使心上认为全明了,如不去真修实验,最终还是转入迷茫,永远不可能明白实在之真理。
49、所为炼精化炁,即是以炁来化精,使精来化为炁,炁者,内外呼吸之运化也。精者,先天之真觉真意也。以此意觉合于呼吸运化而不作一丝一毫它想,所谓使神合炁为炼,以炁归神为温养于黄庭,神炁完全合一曰止火,曰得药,如此神炁不断地反复配合,而运炼温养此先天一觉,真至矿尽金纯而终成旷劫不坏的大觉元神,禅宗所谓见性见彻也。
50、炼炁即是炼神,因神在其中矣,炼神即是炼炁,因炁在神内矣,神生炁,炁生神,此之谓也。
51、何谓中?无太过之病,无不及之患,太过则为妄想,不及则执守旧境。故恰好如此,恰好如是叫“中”。丹道之“中”意,是神炁和合之义,八两真铅配半斤真汞也,否则不得中道,有所偏颇,阴阳不能配合相当,而神气不可能交合,故中之更深之涵义为乾坤交合之处曰中,神炁合一之时曰中。所以,守中为得一,得一为虚无,虚无为寂静,守中又叫自然,又叫无为矣,又曰玄关一窍,等皆涵于“中”字之内矣。而“中”更有层次可分,大道以中字入门,先寻身中之中,再以此为基,求得身外之中也。
52、何为我?本是无我,何来为我!为我,故称我,执物为我,执念为我,执识为我,故本是无我,无我即我,故我本无矣,二者皆一,一而为二。
53、炼精化炁,为炁化精,此时以炁为主,以炁运神而成丹,炼炁化神,为神化炁,以神为主,所谓沐浴和封固也。所谓炼神返虚,为虚去化神,无主无宾矣!真达先天混沌层次,炼神即是炼精,炼精即是炼炁,炼炁即是炼神, “精、炁、神”三者实不可分,精即是炁,炁即是神。
54、无心无念有二,初入无念,必是一清明寂照之元神,如不顺其自然使元神更清明无念,则可入于昏沉,此时也可称之为无念,但神已散而未凝矣。前为凝神之无念,后为散神之无念,二者有天壤之别。
55、火候不在老与嫩,得其中和方为宜,关键在于功无间断,一丝到底。
56、不调之调是为真调,不炼之炼是为真炼,故无意之意是为真意,不息之息是为真息,不神之神是为真神。
57、丹道阴阳分为,后天阴阳,先天阴阳,由此两层次才可达到先天之先,无所谓阴阳动静之执着矣。
58、丹道全在凝神,分层次不间断即可,凝我清静之神,使神炁反复配合而至合一,凝我清静之神为一,使之更加清静,神即精,精即神矣,此精称之为内药,内药是性,在此精生,方得炁生,炁是命,是外药,又凝神自然炁聚,炁聚自然精生,精即炁,炁即精矣。
59、禅定与丹道静定之区别,禅定境界中,依禅宗之理,认为境中所起诸相皆为幻觉、魔境,故行者任其内景流失消亡,入宝山空手而归,而我丹道静定则不同,当景观前,我唯顺其自然(非任其自然),顺随境相流转,于境相流转中循入本源,得其中和,最终于境相中超脱而出。所谓进得去,出得来,故丹道与禅宗是不同的,禅宗在于解脱而偏于心性,丹道在于超脱而性命双修,禅宗从一步步起,乃至最后证得究竟的阶梯修行次序内,皆是行的空掉一切的解脱之法,故有肉身是臭皮囊之说,偏于心性而对肉体终无办法,如非上上根器者,不能证得究竟,达性即命、命即性的心物一元之无上境地,因此,总的说来,对绝大多数修行人来说,禅宗专是走偏狭之途,仙家丹道则不同,行一步,踏实一步,再超脱一步,肉体和精神相互配合适应,逐步超升而达究竟。对绝大多数修行人,都可适应,皆有所成,丹道更有顿超直入法,对不同根器有不同之法。
60、只灭识心,不灭照心,若千百万亿之灯同照一室,无影无形,是谓清静,是谓无相之相,是谓先天真觉,否则,或为昏沉,或为散乱,或为顽空,不得神炁合一。“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61 、青壮年人气纯而神浮杂,适于从炼炁化神开始,即心息相依,神气合一也。中老年人神定而气少气杂,适于从“意守”开始,但不可死守,制心一处而凝之澄之之法。也不可一概而论,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儿童少年之人,神气精纯,可直接从守中至虚,清静神意的无为法开始,不需做返还之道而直超先天,与虚空阴阳接通而达天人合一,直接做炼神还虚一著即可矣,三丰真人云: “静里一炁自升天”也。
62、采药之法分为后天之法和先天之法。后天采药为极有为之法,所采者为后天交感之精,不能作为丹质,只能培补后天形身,说穿了,只不过为一种化欲的方法而已。更有所谓待外阳勃举或微举后,再用吸提撮闭等调整后天呼吸之法而采药,如此的劳神损气,怎可还丹,即使采回,也不过是一团阴气而已,必将漏失,此种方法行之太过比遗精其害更大。产生屡补屡泄之毛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执着此法不放的原故。先天采药为“不采而采”,此方是丹道之采药,达先天境界而虚无炁生之时,不劳费心,只要身心如如不动,药自采,自然归炉。先天所采者元精。元精者,即炁也,可作为还丹之本,丹道采药求不炼精而自化炁也,故丹道以无为作丹基。如果在虚无炁生之时,身一动作或心一动念,则所生之炁迅速由清转浊,生中有杀,不可得矣。
63、丹道以“虚无”为体,以“戒行”为本,以“定静”为基,以“无念”为功夫,以“知而不守”为法则,以“慧觉”为火候。
64、丹道所谓炼炁归神,炼炁化神,是指阴阳莫测之神炁精微运化归入不神之神,此时,动静阴阳俱无,一切返入虚无寂照的先天真觉之一体混融同观中此不神之神即元神,即仙胎,即金丹,一切精气神的精微运化都是此元神之妙用,此时,元神即元炁即元精,包涵无限生发之机而又虚无寂照,神精一体也。但此元神也有不同之层次。
65、丹道以层次而论,可分为三:一、后天阴阳,二,先天阴阳,三,先天之先,已无阴阳运静之执着,而后天相对于先天说来,后天又为阴,自家元神于后天说来,为阳,对先天而言,即是阴。
66、何谓抽铅添汞?即是以他家之真阳归入我家之元神,炼炁归神,神炁合一,即铅已在汞中,入于虚无混沌矣。
67、何谓先天?即神是炁,炁是神,精炁神三才不可分,故称为先天。神气精有所区别,故称为后天,故达先天层次,炼神即是炼精,炼炁即是炼神矣。
68、虚无寂静之中,忽然一“觉”。随之炁生,神在炁先,此方为真正元神,真正一阳来复,吾人之完完全全的一太极本体也。所谓六阴之下一阳来复也,与五阴之下一阳来复实不同也。
69、何谓元精?①一种含义。一阳初动时,或将动未动,而其生机之用极精极微,故称为“精”,到二阳、三阳,其生机之运化增大,此时则称之为“炁”。精即炁,炁即精矣。只不过是运化的阶段不同而有精与炁之称谓不同。②二种含义,在虚极静笃的一阳初动时,现出吾人完完全全的一个太极本体,之中有一灵觉,“觉”在炁先,“觉”在炁在,此“觉”亦称之为“精”。神即炁,炁即神,“觉”在炁中,炁在“觉”内矣。故先天层次,精炁神三者实不可分矣。①而是②,②而是①也,两种含义不贯而通。
70、禅宗参话头,说穿了,只不过是道家之“守窍”法诀和原理的应用。
71、丹道修炼,贵在先天,故丹道所说“采药”实非采药,采药乃“自己”采而非你去采,如若有“你采”,则不为采药, “不采而采”是为真实,药自采自归炉也,为何如此,神即炁,炁即神,精即神,神行而非我行,神动而非我动,炁行即神行,神行即炁行。
72、炼性至诀,对境忘情,应而不迷,需应需静,不可不应,否则,或入魔道,或入散乱,或入昏沉,或为孤寡顽空。
73、丹道修炼中, “神”和“元神”是有区别的。一为妙用莫测运化之神,主于“动化”。一为不神之神,主于觉照,其实二者为一,一为“体”,一为“用”而已,不可强分也,实一“物”矣!故其静曰元神,其动为真意,非是后天识神,意识也!
74、凡人任何动机之产生,皆是触境相而生的。只要是触物,感应于物而生的各种动机都属虚妄,只有在不住相、不住于空之时,忽然自“虚无”中自然生一真觉动机,此即为真一先天炁,真一之神,此过程称作无为而为,此真阳者为自生,而非因它而生,无原因的独立自生之动机,无来无去,不生不灭也,此曰先天之先。老子曰: “迎而不见其首,退而不见其尾”此语就是对真一先天元炁的形象和本质描述。凡后天,皆是由因缘合和而生,也即触境相而生发此一“后天”。只有先天无因无果,故不生不灭,无任何凭借和依托,独立运行不息,故超越时空。庄子曰: “逍遥无何有之乡”、 “入于无所待之境”,凡是有所标准,有所待,皆为“虚妄”。仙家无它,全贵在得此真一先天元炁而改变我之形神。老子云: “恍兮,冥兮,运行而不殆,独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道法自然”也。如有所凭借、有所相对,有所对待,则不为“独立”不为“自然”,非先天大道矣,仙家将此真一先天元炁喻为一粒“黍米”,或灵明宝珠,此黍米为宇宙生身之处,包含一切生发之机,潜藏万有,古仙有云: “黍米一粒包天地”。推而广之,我们也可知,整体宇宙既不为一开放系统,更不为一孤立系统。如为空,空立于何时?故不能执于空,如为“有极”,极之外为何处?故不能执于“极”。如为“一”,必有一之对应“二或三”。故不可执于一,如为“中”,那“中”又立于何时,何处?故不能执于中……。无为而为,不住而住,不神之神,不炼之炼,不定而定,是为无所不为,是为真住,是为真神,是为真炼,是为真定。故曰: “自性自渡,自心自渡,他人无可渡得”。“神炁合一,无为而为”丹道核心妙诀矣,谁已透彻明白,即己已是仙,即己同佛。
75、真阳分为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炁,此虽分为三,实一也,只不过是先天一炁运化于不同层次时,而在相应的某一特定之“处”或特定之时显现之妙用也,由此有所谓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之炁产生,因有为和无为之深度不同,故有真阳发动之广度和深度之不同,而分为三个层次,故发动之处,之时,也不同。肾中真阳者,在内肾之处发动,此还属后天层次。可培补后天,气至而神未全也。人身皆有“窍”(此不仅仅指中医穴位)。炁生时方显其真形,炼者也好,不炼者,每天真阳之炁都是按时在“窍”中发生,由此之“发生”维护人体生命之存在,唯修行者能觉此,凡人欲念纷纷,不得清静,所以不能静以察之,三丰祖师云: “不打坐于枯木寒堂,打坐于身内‘妙窍’也,即是指出方法和此阳炁之意义,因此,说穿了,所有真阳之层次划分,只不过是‘清静’之中的不同的忽生‘觉受’而已。 ‘清静自然,神炁合一’的工夫越深,则对阳炁之感受越深,也由此产生了肾中真阳,先天真阳,先天一炁之说,故虽分为三,实一也,皆为‘一’之妙用也,老子云: ‘我无为也,天下将自正’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一损曰肾中真阳,再损再清静曰先天真阳,损之又损,放下的又放下,先天一炁产矣,无为而无不为也”。
76、真意分为三个层次:一层,形体一动不动之“静”意,不动属坤,属土,己土也,以此“不动”方可勾引后天神气和合合一。因此丹修入门,先要做到形体的一动不动,如连此一点都做不到,则无论其它。二层虚无中的自生之意,此意亦含“静”意(察静之时的意也,为己土)。亦含动意(察动之时的意也,为戊土)。此二意为一意,静能入乎动,动能归入静。有此“觉意”。故金丹才能返还成功,否则,不存在所谓和合还返之道也。三层,无为而无不为,此时意为真正之真意,即心物一元之意也,所谓想什么有什么,心想事成等皆指此真意妙用,此时,意即物,物即意,意到物随,故曰真意。
77、真正的入于先天层次,神只有一个神,乃不神之神,意只有一个意,乃真意,一为体,一为用,皆一也,故古仙云: “余二已非真”矣。
78、何谓真阳?交和之生炁曰“三”,道书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三”者即真相,阳者生机也,真者,非假,纯正不杂也。真阳者,真正之生机,由此机长养万物,丹道贵在得此生机之“三”而延我之命。
79、“真阳”必定是“不采而采”得来,无所谓漏不漏,真阳之妙用,真炁在体内运行时,必须去掉情识,了照闭锁九窍,以防漏泄。
80、丹修中,必须注意“真意”之运用,以此“真意”慧剑去除后天情识的产生,具体施行如下,功修中,真景显现,真炁大动剧烈之时,各种人欲之本能,生理之本能常常将连带显现,在各种后天情况隐若将出未出(细微之“我”的存在)之刻,立以二目神光窥在动之“处”,神清静而不丝毫外游,一意至坚凝而不散,神炁不相离,神动而非我动,炁行而非我行(“我”已不存矣),炁在神内而不知,神在气中而不识,故慧剑喻“二目之神光”。二目神光乃真意之所发,有此真意慧剑,方不被内外之魔侵扰,方能勾引阴阳二炁合一运化而产真阳。不达先天层次不能有此二目之神光真意,此真意者,元神之妙用也。总之,以上之法只是针对炼意不净,先天中杂有后天(情欲、生理本能、潜意识等)果真性功精纯,元炁充足,则自然而然,元神自生妙用,神炁“自己”相抱至合一,不劳丝毫用心矣,除非先天本就充足,而又心性本就纯朴,悟性极高之未破童身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是不可能的,故有所谓真意勾引为媒,慧剑斩心魔,神炁合一等之说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