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摘】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文摘】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作者: 河滨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3-06-30 19:36 被阅读0次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标题——

突出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颇具气魄,一览无余。如《白夜--性问题采访札记》《神圣忧思录--中小学教育危境纪实》《强国梦》等。

开头——

议论为主,宏观把握。常以一个细节引起。

中间——

综合表现社会问题。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广泛采访,综合研究,以宏观的表现和理论的升华见长。随着八十年代经济及政治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原来长期被封闭的种种社会矛盾一一暴露出来,开放搞活政策也给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背景。诸如物价、教育、留学、人口、住房、独生子女、家庭婚姻乃至妓女、吸毒等问题,日益引起人民大众的关注,更激起报告文学作家对社会生活深层开掘的勇气。这类报告文学继承了我国报告文学作为“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分支的优秀传统,忠实于生活的本质,坚持题材严格的纪实性。作者往往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收集同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主导下进行选择、提炼。

结构常常采用“全景式”、“卡片式”。

人物形象往往较多,与重大事件报告文学一样,要求写出共同的精神特质,写出各自的个性和语言,服从于全文主题的表达。

具有宏观全景的气魄。然而,易于产生贪大求全、罗列见闻的毛病。要有理论的升华、形象描绘的细致生动。不能过份追求轰动效应。要以严肃和求实的态度来写作。

结尾——

往往重申和强化问题,引人注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摘】社会问题报告文学模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wo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