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去治疗,就像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它发生之前去治理,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掘井,战乱发生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言:“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疾如急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病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病邪在肌肤才治疗,更差的,等到病邪在经脉才治疗;又极差的病邪到六腑才治疗;又更差的,病邪到了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这些古文对没有中医基础的朋友,听起来可能有些晦涩难懂。我来举一个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就比如说我们的消防工作。消防,消防,应该是防先于消,只有平时做好消防知识的宣传,消防制度与设施的完善,民众消防常识习惯与技能的培养,这样消防队员才不至于疲于应付源源不绝的火灾。当火灾真正烧起来以后,即使抢救及时也难免会对人民的生命与财产造成威胁与损失。比如一个烟头可以引发火灾,但我们只要顺手把它踩灭,就没有后面各种救火了。
对于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平时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一旦发现有一些小毛小病就应该及时引起重视,反省自己,是作息还是饮食出了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调整作息饮食,采用推拿,艾灸,刮痧等保健手法,严重的找专业医生调理)不要等到发生重病了才想到去治,到了这个程度,不管是找中医还是西医真的就是只有半死半生了。
二、司内揣外,以常衡变。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甚至认清内在的病理本质,变异解释,显现于外的证候。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易于操作的就是观察舌头(舌质、舌苔)、小便、大便的变化。女性还需注意月经和白带的变化。还有一些体重暴增暴减,饭量异常变化的等都可以作为我们诊断的依据。
具体各个部分的健康标准是怎样,请自行百度。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每天时刻关注它们的变化。根据以常衡变的思想,只要不是平时的常态,或者是健康标准,就是不正常的,这是身体给你发出体内有异常的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至于这些具体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找度娘啊,或者找专业医生咨询调理。
三、同病异治,治病必求本。
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看病讲究辩证论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患者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不同,因而治疗也有异。比如便秘,中医有分:气虚便秘,气滞便秘,血虚便秘,血瘀便秘,阴虚便秘,阳虚便秘,燥热便秘,冷积便秘,湿秘等等。这么多的类型的便秘,其病机是不一样的,治法也不一样,用的药自然也是不一样的。(详情请点该链接:比课本更管用!6张图教你秒懂便秘)
从治便秘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病态的产生可以由有很多病机导致。我们要治好病,必须找准这个病机,所谓治病必求本,只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治根。
四、药食同源,皆有偏性。
食品,包括蔬菜、水果、以及现在民众所热衷的诸如燕窝,虫草,阿胶之类的保健品,它们和药一样,都有其偏性:即寒热温凉,升降浮沉。为什么说是药三分毒呢。因为药都是有偏性的。中药治病的原理就是以偏治偏。比如,我们要让一杯热水变温,那我们加杯凉水就变温了,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思想,调和阴阳。那如果我们治病,本来我们体内是热的,如果不明就里服用温热性质的药或食品的话,那就等于火上加油!如果是属于寒虚体质,服用生冷食品就是雪上加霜。所以对于虚寒体质的人,特别是会痛经的女性,是不建议吃水果的(水果大部分是生冷的,这和很多人的理念是相佐的,认为水果可以减肥,美容,通便)。
请点链接:水果蔬菜的“寒热温凉”大全
在生活中的人们容易存在两个误区:
1、过度服用凉茶。王老吉,加多宝,长痘痘喝,咽喉痛喝,其实很多人的这些症状是由于虚火上炎导致的,是不能用寒凉药的,过度服用的会损伤脾胃。
2、盲目进补。这里推荐我老师写的一篇文章,大家一定好好看看。(详情请点:三皮老师聊“补”)划重点:阿胶是止血药,不是补血药,吃多了容易闭经。我们买到的燕窝都是漂白的海藻。
五、情志也可令人致病。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说:“喜伤心,其气散;怒伤肝,其气出;忧伤肺,其气聚;思伤脾,其气结;悲伤心离,其气散;恐伤肾,其气怯;惊伤胆,其气乱。虽七诊自殊,无逾于气。”
怒则气上,是指盛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适度之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忧悲,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临床见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等。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气趋于下,同时血亦下行,临床见面色苍白、头昏,甚则昏厥。恐又可使肾气下陷不固,出现二便失禁,或男子遗精,孕妇流产等。恐伤肾精还可见骨酸痿厥等。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心悸心慌等。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临床上见纳呆、脘腹胀满、便溏、心悸、失眠、健忘等。
从以上所述的内容看,七情既属人体七种情志变化的表现,又为致病因素之一,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内容。掌握七情致病的原理,对防病保健及临床诊疗均有积极的意义。由于情志因素可以使人致病,所以,中医防病保健强调“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同时,根据五志与五行的配属关系,用五行相克原理,可以纠正情志的偏颇,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此为中医精神治疗的原则之一。又根据七情内伤首先影响气机和易致郁证的特点,治疗情志伤之始,应以调气为先,理气开郁并结合思想开导为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以上内容由网络资料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