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壶经典壶型, 关于石瓢和子治石瓢

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壶经典壶型, 关于石瓢和子治石瓢

作者: 石破天紫砂老程 | 来源:发表于2022-04-23 15:21 被阅读0次

    石瓢壶是紫砂传统经典造型。溯源历史,有相关资料和实物佐证,当在清代乾、嘉年间。历代名家制作较多,但每人风格各异,其品种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子冶石瓢,本人都曾制作过。并在此形上创作开片石瓢,均受人喜爱。但我认为还是以高石瓢为优。试以高石瓢为例谈谈其造型特点。

    高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要运用得当,结合得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盖虽是平盖,但实质上中高周低,中间和边沿有一毫米的差距;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要和顺而;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盖上的桥梁的(钮)是最关键之处,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要抓住每一个细部:桥中央是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是个三分之二椭圆;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需耐心才能达成。

    壶嘴称为直筒暗嘴。首先注意长短、粗细的比例恰当,自然,不能相差丝毫。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就像是从壶体上生出来的感觉。至嘴端1厘米左右是直形,但看起来有些喇叭形,这是视力的错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嘴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冲力有劲,不易涎水。壶把要与嘴对称,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头与壶体结合与嘴相同,自然流畅。(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舒适。品茗品人生!

    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形如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使整体统一,显示出一把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石瓢在我们行家来说是永远跌不破的形(还有掇球、仿鼓、掇只等)。意思是说这些形很受行家喜欢,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并可能一直延续下去。子冶为人名!瞿应绍[清](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晚自号瞿甫,又署老冶,室名毓秀堂。上海名士。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最善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兰、柳亦工。又擅篆刻,又好刻竹于宜兴茶壶上而“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子冶石瓢而非子治石瓢。石瓢的一种,最古朴的石瓢造型.子冶石瓢为瘦瓢。应该是清道光年间一个叫瞿应绍的人,字子冶。瞿应绍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又号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他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他和陈曼生一样,对制壶艺术都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我根据平时所见所闻,认为瞿应绍制壶具有以下特点:一、陈曼生设计紫砂茗壶十八式,瞿应绍亦有许多创新的壶形,可惜至今没有统计过。

    《清代画史增编》:“瞿应绍……上海老明经,性古雅。鉴别金石文字,画宗南田而用笔放逸,又画竹工力最深。尤精篆刻,所刻茗壶,摹法曼生,制极精雅”。二、陈曼生以他的书画题写茗壶,题句清雅,瞿应绍亦以他的书画题写茗壶,题句超尘。

    但他不受壶的面积所限,甚至在壶上横书,别有情趣。他在壶上作竹枝为多,在壶面连及壶盖,颇有情趣。唐云先生在壶上作书画,颇受瞿应绍的影响。《墨林今话》:“子冶故工写生 ,近好为墨戏。而於画竹,工力最深,纵逸自如,论者咸谓时下第一手。然常心折铁舟、七芗两家,盖不忘所自。”

    三、陈曼生是一位篆刻家,金石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瞿应绍亦是篆刻家,他还能刻竹。我 见过他的竹刻扇骨,作垂松一株,题曰:“古松灵辟,南田画松,笔笔如针锋纤利,盖古法也。”《墨林今话》:“瞿子冶……少即与郡中贤士大夫游,名噪吴淞。书画具师恽草衣, 尤好篆刻,精整入古。”《清代画史增编》:“瞿应绍……画宗南田,而用笔放逸,又画竹工力最深,尤精篆刻。”

    四、陈曼生制壶是与杨彭年合作。

    文献所记,瞿应绍制壶亦与杨彭年合作。另一说是和邓符 生合作。《欧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四:“瞿应绍……书画皆学恽田,精篆隶。善制砂壶,多杨彭年造,壶柄印彭年图章。”《清画家诗史》:“瞿应绍……书画俱师恽草衣。尤精篆 刻,尝倩邓符生至阳羡监制茗壶,手镌铭赞,为曼生壶之亚。”

    五、陈曼生卒于1822年(道光二年壬午)年55岁,瞿应绍这时年43岁,可见他们是同时人。

    陈曼生的制壶活动,瞿应绍是十分理解的,所以他学习曼生的制壶规范是十分到家的。《清代 画史增编》:“瞿应绍……所制茗壶,摹法曼生,制极精雅。”

    六、瞿壶在清代已被重视。徐晋《前尘梦影录》卷下:“曼生后越三十年,上海瞿子冶(应绍)欲烧砂壶,倩邓符生至阳羡监造。子冶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符生则善篆隶,所 制虽不逮曼壶,然留传不多,市中亦以之居奇云。”

    根据这些情况,对于紫砂制壶的成绩,我认为瞿应绍应该是陈曼生之后的第一人。关于瞿应绍的生活情况,记载有些失实,这里我再作一些补充的查考:瞿应绍有《月壶题画诗》一册传世,此书初刊於清道光30年(1850)庚戌。其中有张澹序曰: “今年春,余客西泠,上已后,因疾暂归。则子冶於二月初感中风殁矣。令子小春,奉其遗诗若干首,将寿之木,问序於余。发而读之,区区仅有存者且皆题画诗也。子冶赋才宏肆,著作甚多。盖壬寅(1842年道光22年)之夏,仓皇避地,散失而不自知之。”“道光庚戌 (1850)七月吴江张澹谨识。”

    刘枢序曰:“子冶虽老病,时见其作画题诗,兴复不浅。方欲以暇日请其旧稿读之,而子冶 已奄忽殁矣。其子小春,将检其先人,手迹而付之梓,通搜不得,乃知为壬寅(1842道光22 年)岁避乱播迁时散失。”“庚戌(1850)孟秋之月,刘枢记。”徐谓仁跋曰:“子冶赋有雅 情,辞多仙语,故其诗耀艳深华,极缠绵悱恻之致,读之使人神往。”“道光三十年(1850 庚戌)商横掩茂相月,徐谓仁跋于寒木春华馆。”

    在这三篇文章里,提到壬寅之役,子冶诗稿遗失一事。查1839年(道光19年己亥)3月,林则徐奉命到广州查禁鸦片,多次击退英军挑畔。1840年英国在美法两国支持下,发动侵华战争 。攻广州、厦门不利,转而进攻定海,又北犯大沽。1841年8月,英军扩大战争攻陷厦门。1 0月攻陷定海、宁波。1842(道光二十二年壬寅)6月攻陷吴淞,提督陈化成血战牺牲。7月陷 镇江,进犯南京。8月清廷与英军议和,订立《南京条约》。瞿应绍诗稿,即是吴淞战役时,仓促避难时遗失。文招提到的瞿应绍长子小春,不知和《墨林今话》中记的瞿应绍子瞿 兆钰,是否一人,不能确定。三文中写作时为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年),文中提到瞿应绍于是年二月逝世,则他的卒年是1850年。如其生年为1780年,他享年是七十一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石破天谈紫砂:紫砂壶经典壶型, 关于石瓢和子治石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yya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