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做饭的时候,直播提醒推送过来有刘热生老师的“五维教育”直播,当时正在忙,没有及时进直播间,再进来时已经是尾声了,先抓个尾巴吧。
只看到关于高效学习的五维调控技术,关于科学的认知学习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
最后听到集智慧与美貌与一身的刘老师讲到“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学习就进入了自我完善和自我突破的系统”。
看到屏幕上的“自我管理的完善包括: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字样。
刘老师的讲座就结束了,进入到回答学员问题环节。
有着浑厚积淀的刘老师张口就是“自动化模式耗费脑资源最少”。这让我想起了听樊登老师讲过的“自动驾驶”模式最节省的相关结论,对刘老师更是佩服。
如何给孩子播种下知识的种子。
这个话题也引起我的兴趣,是呀,早期能给孩子们种下求知的种子,后期的许多事情都将变得水到渠成。
刘老师接过这个话题就谈到了“知识的埋藏”,又是一个新概念!
她给出了两点建议:
增加孩子的感性认识,给孩子规范的词和概念(概念性知识),这对于0~6岁的孩子来说就是播下知识的种子的两条具体路径。
然后她举例说不少孩子初中物理不好,是因为小学的时候被“保护”的太好,没有机会去走进自然,没有真正的参与劳动,没有真正的去认识自然,像带孩子们到草地去奔跑,去体验露水打湿裤子的经验等。所以孩子们就无法理解露珠是由夜间水汽凝结而成的——没有从大自然中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
增加感性经验的同时,还要配对规范的词和概念,让二者一起出现。
这非常必要。
为何?
比如农村的孩子有不少的感性经验,却因为缺乏规范的词和概念的加持,也会导致知识的获取出现大片断层。
规范的词和概念(概念性知识)从哪里来?从广泛的阅读中来,所以建议父母带着孩子进行海量的阅读。
最后她还谈到父母要学会带着发现的眼睛,敏感的捕捉孩子的需求。
刘老师举自家孩子的例子说08年汶川地震时,4岁的孩子回到家谈到地震的话题,她赶紧买回来光盘,里边含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及时给孩子科普相关知识。
这就叫抓到了教育的最佳契机。
所以,抓住孩子问的问题,及时跟进,才是高质量的陪伴和爱护。
同时她提醒在“种种子”时不要急着挖,不要拔苗助长,不要急于在别人面前展示,要有“静待花开”的定力。
最后一个问题是有老师问到“孩子到高中的思维训练是不是就很难改变了”呢?
我也有同款的疑惑,恰逢自家孩子处于这一时期。
她点拨说一定要多鼓励孩子们认识、探索,因为孩子们一旦进入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阶段,TA的思维训练是能真正得到提高。
好吧,刘老师这个建议定得铭记于心,扎实践行。
随后有时间了定得看回放,好好吸纳其中的“真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