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还记得我们在上一讲末尾提到的关于默认标签解析
和自定义标签解析
吧。本讲就来针对默认标签解析进行讲解。为了便于衔接上一讲的内容,我们将源码部分粘贴出来:
从上图中的源码中,我们可以看出默认标签的解析是在parseDefaultElement(ele, delegate)
方法中实现的。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方法如何实现的:
在parseDefaultElement(ele, delegate)
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分别针对4种不同的标签(即:import
标签、alias
标签、bean
标签和beans
标签)做了解析操作。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下面的4部分内容来对这些标签的解析进行深度剖析。
二、bean标签的解析
在上面的4种标签中,对bean标签的解析最为复杂和重要,所以我们先从这个标签开始深入分析,如果能够理解它的解析过程,那么其他标签就不难理解了。我们废话不多说,言归正传。先来看看processBeanDefinition(ele, delegate)
方法内部的具体实现逻辑:
bean标签的解析和注册的时序图如下所示:
2.1> 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ele)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元素解析部分内容,在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ele)
方法中,但是这个方法其实只起到了“周转”的作用,它的内部其实又调用了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ele, null)
方法,所以,我们看下一个方法的内部实现:
在 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Element ele, @Nullable BeanDefinition containingBean)
方法中,其实一共执行了如下4个步骤(【注】但是下图中只列出了其中的第1步骤和第2步骤,后面文章内容,再给大家展示剩下的后两个步骤)。
【步骤1】:提取Element元素中的“
id
”和“name
”属性,并将name解析为aliases,然后为beanName赋值。
【步骤2】:解析其他属性
并封装到GenericBeanDefinition类型的实例中。
【步骤3】:如果发现bean没有指定beanName,那么使用默认规则生成beanName
。
【步骤4】:将获取到的信息封装到GenericBeanDefinition
类型的实例中。
2.1.1> 步骤1:解析beanName和aliases
其中,checkNameUniqueness(beanName, aliases, ele)
是用于校验beanName和aliases是否是唯一的,即:不允许出现重复的名字(name)。如果发现有重复的,则直接抛出异常。具体逻辑实现,请见下图源码注释:
2.1.2> 步骤2:解析其他属性
对于其他属性的解析,是在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ele, beanName, containingBean)
方法中实现的,具体源码如下所示:
a> 创建GenericBeanDefinition实例
创建BeanDefinition的这部分内容,是通过调用createBeanDefinition(className, parent)
方法实现的。但是,在介绍整个方法内部逻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BeanDefinition,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BeanDefinition
是配置文件中 <bean>元素标签在Spring容器中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它是用来承载bean信息的。在配置文件中可以定义父级<bean> 和 子集<bean> ,它们分别由RootBeanDefinition
和ChildBeanDefinition
表示。而如果没有父级<bean>的话,则用RootBeanDefinition
表示。而GenericBeanDefinition
是从2.5版本之后加入进来的,用于为bean文件配置属性属性定义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三个类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了解了BeanDefinition的3个实现类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createBeanDefinition(className, parent)
方法的具体实现:
上图中的createBeanDefinition(...)
方法内部基本没做什么,关键的内容在红框的BeanDefinitionReaderUtils.createBeanDefinition(...)
方法调用上,下图是createBeanDefinition(...)
方法的源码部分:
通过上图源码,我们可以看出来createBeanDefinition(...)
方法执行了很简单的 4步 操作:
【步骤1】创建
GenericBeanDefinition
实例对象bd。
【步骤2】为bd设置parentName
属性。
【步骤3】为bd设置beanClass
属性。(如果classLoader不为空,则利用它去创建className对应的Class实例对象)
【步骤4】为bd设置beanClassName
属性。(如果classLoader为空,则只需赋值className即可)
b> 解析bean的各种属性
有了可以承载bean信息的GenericBeanDefinition
实例对象之后,我们就来继续往下分析,看看负责 解析bean中各个属性 的逻辑代码——parseBeanDefinitionAttributes(ele, beanName, containingBean, bd)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此时入参containingBean等于null。
在分析该方法源码之前,我们先来看如下两个遍历中的内容:一个是入参的ele
,另一个是全局变量defaults
。在下面的源码解析中,我们会经常回过来参照这两个参数所存储的值。
针对parseBeanDefinitionAttributes(ele, beanName, containingBean, bd)
方法的源码,如下图所示:
c> 解析元数据
下面我们在来看一下元数据解析方法——parseMetaElements(ele, bd);
再介绍源码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Spring中的meta标签使用方式如下: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使用了
meta
标签后,配置的desc
并不会体现在Gun
的属性当中,而只是一个额外的声明。当需要使用里面的信息的时候,可以通过BeanDefinition
的getAttribute(key)
方法进行获取。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parseMetaElements(ele, bd)
的源码部分:
d> 解析lookup-method属性
我们平时对于lookup-method
的使用其实是不多的,所以,我们在介绍关于lookup-method
属性解析之前,先了解一下它是怎么使用的。如下代码所示,我们有一个抽象类Writer,它有一个写作的方法write()
,但是具体使用哪种类型的笔去写作,则需要抽象方法getPen()
来决定。那么关于笔的类型,我们提供了铅笔(Pencil)和毛笔(Brush)这两种。具体如下所示:
然后,我们通过在xml的配置文件中,使用lookup-method
标签,将pencil的bean赋值给getPen()
方法,那么运行结果显示“Pencil print !”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修改xml配置中的lookup-method
标签,将原来的“pencil”替换为“brush”,再运行一下,那么运行结果显示“Brush print !”
【总结】根据上面的演示,我们可以知道
lookup-method
它的作用是获取器注入。即:获取器注入是一种特殊的方法注入,它是把一个方法声明为返回某种类型的bean,但实际要返回的bean是在配置文件里面配置的,此方法可用在设计有些可插拔
的功能上,解除程序依赖。
好了,讲完了lookup-method
的使用方法和作用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parseLookupOverrideSubElements(ele, bd.getMethodOverrides())
方法的源码实现:
【总结】
parseLookupOverrideSubElements(ele, bd.getMethodOverrides())
方法的内部逻辑跟我们解析元数据的方法parseMetaElements(ele, bd)
非常类似。此次就不再赘述了。
e> 解析replaced-method属性
在介绍对replaced-method
属性解析之前,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它的使用场景吧。假设有个程序员Coder
觉得工资又少,工作又多,非常烦躁。他打算去跟他们老板吼叫(shout
)一番,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老板!我要离职!我不想写代码了!烦死了!”。具体实现如下所示:
但是在他马上要到达老板办公室门口的时候,接到了他女朋友的电话,电话那头说:“我爸妈同意咱俩结婚了,但是有个前提,就是要买个楼房。”程序员一想,自己买房的钱还没凑够呢!这不能离职啊!但是他此时已经推开了领导办公室的门。为了不喊出离职的那句话,我们可以采用MethodReplacer
的方式改变shout
方法的实现逻辑,从而让程序员Coder说出:“老板!我最爱写代码了!我会一直忠于公司为您工作的!”这句话,具体实现如下所示:
【总结】
replaced-mothod
可以实现方法替换,即:可以在运行时用新的方法替换现有的方法。
好了,理解了replaced-mothod
标签的使用方式之后,我们来看一下parseReplacedMethodSubElements(ele, bd.getMethodOverrides())
方法是如何对replaced-method
属性进行解析的。详细解题源码如下所示:
f> 解析构造函数的参数
对于构造函数的配置方式,请见如下所示:
【解释】默认情况下是按照参数的顺序注入的,当指定index索引后,就可以改变注入参数的顺序。
下面是parseConstructorArgElements(ele, bd)
方法的源码实现:
我们可以在上面看到,方法内部又调用了parseConstructorArgElement((Element) node, bd)
方法,这里面才是真正解析逻辑的地方:
上面的代码还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关于parsePropertyValue(ele, bd, null)
方法,我们还需要再看一下。源码如下所示:
那么关于上图蓝色框所标注的parsePropertySubElement(subElement, bd)
方法,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图中源码的注释,可以看出逐一的对constructor-arg的子元素进行解析,针对每个子元素的解析此处不再进行讲解。这些子元素都可以通过如下配置方式进行配置:
g> 解析property子元素
在方法parsePropertyElements(ele, bd)
中,对property
标签进行了解析。关于property
标签的使用,如下所示:
那么解析property
子元素的源码如下所示:
【解释】可以看到上面函数与构造函数注入方式不同的是,返回值使用PropertyValue进行封装,并记录在了
BeanDefinition
的propertyValues
属性里。
h> 解析qualifier子元素
当同一类型的bean注入到IOC之后,Spring容器中匹配的候选Bean数目必须有且仅有一个,那么此时,我们可以通过Qualifier指出注入Bean的名称,这样其一就消除掉了,配置方式如下所示:
具体源码实现,如下图所示:
2.2> decorateBeanDefinitionIfRequired(ele, bdHolder)
上面是针对parseBeanDefinitionElement(ele)
方法进行的解析,下面我们要解析的是下图中红框标注的方法:
当Spring中的<bean>
标签的子元素使用了自定义标签
配置,则会被decorateBeanDefinitionIfRequired(ele, bdHolder)
方法解析,如下所示:
<bean id="test" class="com.muse.Test">
<mybean:user username="muse">
</bean>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decorateBeanDefinitionIfRequired(ele, bdHolder)
方法的源码实现:
【解释】上面调用
decorateBeanDefinitionIfRequired(ele, originalDef, null)
方法的时候,第三个参数传递的是null,因为第三个参数是父类bean,当堆某个嵌套配置进行分析时,这里需要传递父类的BeanDefinition。分析源码得知这里传递的参数其实是为了使用父类的scope属性,以备子类若是没有设置scope时,默认使用父类的属性,这里分析的是顶层配置,所以传递null。
在上面代码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对所有属性
还是所有子节点
,都会执行decorateIfRequired(node, finalDefinition, containingBd)
方法,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方法的内部实现:
其中,isDefaultNamespace(namespaceUri)
是通过判断 namespaceUri不为空,并且等于"http://www.springframework.org/schema/beans
",如果都满足,则是默认的命名空间。否则是自定义的命名空间。
通过调用readerContext.getNamespaceHandlerResolver()
,我们可以获得如下红框中的 命名空间对应的处理器(NamespaceHandler
)。
其中关于自定义标签的解析过程,我们会在第3讲部分介绍,此处就直接略过了。
2.3> registerBeanDefinition(...)
上面我们执行完了对配置的解析
和装饰
操作,那么下面就该到注册阶段了。涉及源码部分如下图所示:
在下面的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到总共有两个步骤的操作,分别是:注册BeanDefinition 和 注册别名Alias。
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注册BeanDefinition的方法registry.registerBeanDefinition(beanName, definitionHolder.getBeanDefinition())
的处理逻辑:
【解释】从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可以看到针对bean的注册处理方式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对AbstractBeanDefinition的校验。在解析XML文件的时候我们提过校验,但是此校验非彼校验,之前的校验是针对XML格式的校验,而此时的校验是针对于AbstractBeanDefinition的methodOverrides属性的。
【步骤2】对beanName已经注册的情况的处理。如果设置了不允许bean的覆盖,则需要抛出异常,否则直接覆盖。
【步骤3】加入map缓存。
【步骤4】清除解析之前留下的对应beanName的缓存。
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注册别名Alias的方法registry.registerAlias(beanName, alias)
的处理逻辑:
【解释】由以上代码中可以得知,注册alias的步骤如下:
【步骤1】alias与beanName相同情况处理。若alias与beanName名称相同,则不需要处理并删除掉原有alias。
【步骤2】alias覆盖处理。若aliasName之前已经被配置了,则进行3个判断处理。
【步骤3】alias循环检查。
【步骤4】注册alias和beanName到aliasMap中。
2.4> fireComponentRegistered(...)
该方法的目的是为了通知监听器解析及注册完成,这里的实现只为扩展,目前Spring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实现
。
三、alias标签的解析
在对bean进行定义时,除了使用id
属性来指定名称之外,为了提供多个bean的名称,我们可以使用alias
标签来指定。例如,通过在<bean>
标签中设置name属性来为bean设置别名(alias)。如下所示:
<bean id="gun" name="m416, ak47" class="com.muse.Gun" />
另外,Spring还有另外一种声明别名的方式:
<bean id="gun" class="com.muse.Gun" />
<alias name="gun" alias="m416, ak47" />
关于alias标签的解析的代码,是在processAliasRegistration(ele)
方法内实现的,具体源码请见下图所示:
processAliasRegistration(ele)
方法的内部源码如下图所示:
【解释】
processAliasRegistration(ele)
这个方法的代码逻辑比较简单,与在上文的2.3中讲的内容一样,都是将别名alias与beanName组成一对注册到registry中。此处不再赘述。
四、import标签的解析
对于项目中的大量Spring配置文件而言,如果我们采取分模块维护,那么更易于我们的管理。我们可以通过采用<import>
标签,来引入不同模块的配置文件,具体如下所示:
<beans>
<import resource="order.xml" />
<import resource="stock.xml" />
</beans>
关于import标签的解析逻辑,我们来看如下源码:
其中,importBeanDefinitionResource(ele)
方法的详细源码内容和注释,如下图所示:
【解释】
1> 获取resource
属性所表示的路径。
2> 解析路径中的系统属性,格式如“${user.dir}
”。
3> 判定location
是绝对路径还是相对路径。
4> 如果是绝对路径,则递归调用bean
的解析过程,进行另一次的解析。
5> 如果是相对路径,则计算出绝对路径并进行解析。
6> 通知监听器,解析完成(Spring没有实现内部逻辑)。
五、beans标签的解析
对于嵌入式的beans
标签,非常类似于import标签所提供的功能。具体源码位置为下图所示:
对于嵌入式beans
标签来讲,并没有太多可讲,与单独的配置文件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无非是递归调用beans的解析过程。并且,在第1讲
的2.3.2章节
,就对doRegisterBeanDefinitions(ele)
方法进行了解析,此处就不在赘述了。
今天的文章内容就这些了:
写作不易,笔者几个小时甚至数天完成的一篇文章,只愿换来您几秒钟的 点赞 & 分享 。
更多技术干货,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爪哇缪斯” ~ \(o)/ ~ 「干货分享,每天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