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拉康的三界理论,这里有一个前提:要知道我们的语言是有主观性、片面性的,也就是说,为了生存和繁衍,我们人类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塑造成了语言,这一语言是为人类量身打造的,它有着极大的第一人称视角,但对其他生物来说就不起作用了。
当我们用语言概念化世界时,这里的每一个过程都隐含着一个目的和视角,而现实的世界是宽广绵延的,是丰富多彩的。你不管从哪种角度分类,概念,抽象,它都有其一定的道理。而言说就是我们对事物进行命名,进行打标签,进行抽象化的过程,但当我们言说之时也就选择了其中的一种可能,从而也就丢掉了其它更多的可能。
当我们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时,我们不会坐以待毙,我们会通过隐喻、完形、想象的方式来结构化感受,进而让这些感受变成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经验。整个人类的语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类合力的结果。
这个过程它一端连着前语言的世界,另一端连着语言的世界。拉康的想象界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前语言的世界中那些被语言化丢掉诸多可能的东西就是拉康说的实在界;语言化后的世界则是拉康说的象征界。
语言化这个自然时,我们丢掉了很多东西,但随着历史的前进,我们面对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验,此时,我们的语言就会进行调整,一些语词被发明出来了,一些语词又被淘汰湮灭了,想想我们的“年度热词”就知道了。这一过程也是象征界动态调整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把这个被建构出的象征界,这个宰制人思维的文化语言等等建制、规范、秩序叫做“大他者”。
如果象征界是完满的,我们不会增加任何东西。我们的规则不会改进,社会也不会变化。每一次变化,每一次改进,都说明了之前语言言说事物的漏洞。这个时候,想象界就可以登场了。
想象界的功能,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缝合象征界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可以把想象界理解成象征界的补丁,这个补丁有很多种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而且还在定期更新。正是这个象征界的补丁和桥梁,我们才从自然界分化出了社会,人类也从动物也就变成了人。拉康叫这一过程为镜像阶段。
实在界,就是那些无法被表达的东西,或者说语言对自然界进行表达后剩余的部分。这些部分,要么因为太大,庞大到我们人类无法想象的地步,要么太小,因为视角的限制,我们看不到其更加细微的面向,我们只能从人类的视角来言说。所以,一个东西的命名与他本身之间有差异则是必定的。每一个象征化都必然会失败,每一个命名都会产生剩余,这就是“小他者”。
最后,拉康说:“There is nothing lack in the primordial wolrd. 原始的真实啥都不缺。”
本雅明说:“人的语言相对于神的语言总是一种过剩。人的命名会压抑自然的声音,因为自然是无声的,自然悲痛不已。”
维特根斯坦说:“凡是可以说的,必须说清楚;不可说的,应保持沉默。语言的界限,即是世界的界限。”(这里的界限,就是实在界与象征界的界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