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戏文】
管宁,字幼安,职业隐士。年轻时与华歆、邴原交好,三人合称“一龙”,也不知谁是龙头,谁是龙尾,谁是武僧。某天,姓管的忽然抽出小刀将坐席割为两段,宣布与华歆绝交,那架势好像小学生在课桌上苦大仇深的划出三八线一般,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件事,拾金不昧。话说管宁和华歆有一次在园里种菜,地上忽然出现一片金子,管宁视若无睹,竟把那金与瓦片、石头等而论之,华歆则拾起金片丢到一旁,恐怕是觉得它妨碍了锄地。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叫俩人心里产生了隔阂,管宁心想:“他居然连金子都捡,要不要脸?”华歆心想:“我这兄弟是什么时候瞎的?”
第二件事,围观改变生活。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屋里读书,同坐一张席上,碰巧有大官乘坐华丽的马车从门外经过,管宁无动于衷继续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于是管宁忍无可忍,掏出小刀上演了小学生割席断交的桥段。
好吧,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放到今天大概很多人都会觉得管宁清高得过分了,但是在当时,读书人普遍认为管宁做得对,这为他后来成为三国第一隐士乃至名满天下的道德楷模埋下了伏笔。
但这并不是我今天要聊的话题,我今天想说的是,一个人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清高?
清高是一种优越感吗?必须是,别不好意思承认,这跟你穿了件好衣裳,然后就觉得别人土是一样的。有趣的是,穿好衣裳的人并不会认为自己只是比别人有钱,或仅仅是碰巧得到了这件衣裳而已,他会觉得是自己的品位高于他人,衣裳只不过是个证据。
清高,就是你价值观身上的那件好衣裳。
没办法,人类的文明进程本来就是把无聊扯成有聊,把概率转化为因果,从而将问题变成答案。但是我在之前的某篇文章里说过了,没有任何一种品格可以高枕无忧,一个人清高,就更应该宽容,否则清高就成了孤傲。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问:为什么我读书越多,就越瞧不起身边的人?
遍览各路高人给出的答案,居然都是在劝提问者要端正态度,读书应使人心胸开阔,而非狂妄自大。换句话说,一个人知识越丰富,境界也就越高,对待他人也就应越宽容。
照此看来,管宁这人实在不咋地,他应该以一颗包容心接受华歆的不完美,至少也要在内心尽量去理解他。但这事就真的那么合情合理吗?
当一个人获取了新的知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对世界的看法之后,最自然而然的结果,就是与身边人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来自于三个层面:
第一,你们居然不知道;第二,你们为什么不去知道;第三,原来你们根本不想知道。
说白了,我们很少会瞧不起不如我们的人,但我们一定会瞧不起拒绝接受帮助,顽固的沉溺于自我正确中的人。且无论这个人有多么可悲可怜的理由导致他无法学习进步,你和他之间的距离感都真实存在。
正如在知乎上提问的骚年,他因为那一点知识或视角上的优越感,从而对自己的道德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如果你管这种人叫狂妄自大,那每个留下答案叫人家一定要心胸开阔的人又算什么呢?
在不伤害别人,仅仅是自我内心活动的前提下,看不起别人并非什么大不了的罪恶,反而是那些假装能普度众生的人才可怕。
人生在进行到某个阶段的时候,总要替换掉一些陈旧的事物,其中也包括朋友。这不叫喜新厌旧,因为作出选择的依据并非单纯从一个人的好恶出发那么简单。朋友之间相互捆绑的东西太多,名誉、财富、健康、原则、情绪甚至是秘密,相处融洽乃股肱血肉,距离拉大则痈疽毒瘤,必要时掏出小刀做个了断(我说的是割席没说割人)天经地义,你满可以给这事找个理由叫“不合适”,但你也知道那只是委婉的说法。
回到管宁,我虽然倾慕他修身交友的那股子干脆利落劲儿,但并不赞成现代人沿用其形式,譬如有些人会跑到我的文章下留言:“我要取关你。”
拜托,自己走就好,何必特地通知,我们又不是管宁华歆那样曾经好过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