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遇到问题,往往喜欢问别人:“我该怎么办?”其实,多问自己:“我怎么了?”从心理学的冰山理论看,自己的情绪背后是感受;感受背后是渴望。
在人际关系中,当你感觉到被一个人懂得,立即会说:“你怎么这么懂我!”其实对方不是懂你,只是从你的情绪出发,看到了你感受背后的渴望。
当我们成年后,我们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决定自己往哪里走。在当下这一刻,决定自己是否要成为一个这样的人,还是说要一直追求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我要走向哪里”的选择。
比如,人在年轻的时候嫉妒心最强,慢慢地对自己不再苛刻了,可以去接受自己了,对自己原来做的错事,也不再把它当成一个错误,而是一个经历而已。当我们接纳了自己那个部分,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不再去批判自己之前的那些错误,你变得柔和了,懂你和彼此懂得的人越来越多,能够互相理解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当我们了解了自己,我们才能理解他人,也因为理解而和解,包括与自己的和解。
了解和理解很重要,最需要理解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检验自己是不是接纳自己,看一看是不是有端倪?
你是否总是沉迷于社交媒体?
你是否难以接受别人对你的赞美?
你是否总喜欢戴着“面具”,不敢向他人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
你是否很在意他人的否定或批评?
你是否总喜欢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你是否不敢进入一段深度的亲密关系中?
你是否经常自我怜悯或者自我同情?
你是否害怕拥有远大的梦想?
你是否总喜欢自我责备?
你是否总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抱怨?
真实地回答,做完后就会知道自己的自我接纳程度。
胡慎之老师在《恰如其分的孤独》这本书中提出了值得参考的社交五原则。我们想要获得恰如其分的孤独,得有恰如其分的自尊,然后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跟他人的关系。
在社交中可以遵循:
——做一个愿意为他人鼓掌的人。其实就是欣赏别人,随喜赞叹。
当你学会随喜赞叹,你的内心会变得干净,变得健康,能够看到很多美好的东西;人也变得更善良了,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才会自然而然地随喜。
看似容易,实则不易。有多少人不会赞美别人?鸡蛋里面挑骨头,总有“但是…其实…”脱口而出,挑剔成性;又有多少人过分赞美他人,露出谄媚之意,使人不舒服。
——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他人。胡慎之老师曾跟孩子约定:“你慢慢长大了,现在有三件事情属于底线。”第一件事就是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就是接受别人是完整的人,也接受你自己是个完整的人。第二件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给自己的情绪、事情划定一个边界。孩子的书包没整理好,家长就会不断地去帮他整理,因此他永远都不会有整理书包的能力。有人说“这是我对孩子的爱”,还有人说这叫“溺爱”,但不管怎么样,其实都是在“侵入”孩子的空间,否定了孩子自己的能力,默认他就是个废物,连书包都整理不好。谁的事情谁负责,让孩子知道人与人之间是有边界的。第三件事,就是不要撒谎,待人真诚很终重要。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我欺骗。有时候我们所有的自我感动、自嗨,都是自己在欺骗自己。
恰如其分的孤独,更多的是要有勇气。因为这是一个人的英雄之旅,当你决定去体验这种恰如其分的孤独时,你首先是个英雄。英雄是什么?英雄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自己很多的东西,这需要勇气。英雄不是不害怕,英雄是看清楚了真相还得干。
罗曼·罗兰曾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要有循序渐进的分寸感。人跟人之间需要有边界的,有些事你管不了,你也不应该管。
——向对方表达善意。表达善意意味着我愿意接纳你,我想跟你有更多的交流、交往和合作。但是我们不是跟所有人都能有进一步的交往、交流和合作。该拒绝时肯定要拒绝。
表达善意的同时,可以拒绝。当然,拒绝有的时候也是一种善意。
——遵循价值交换原则。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不管是亲密关系,还是其他的人际关系,要承认他人的贡献,体现他人的价值,所谓的自我价值,就是对别人有贡献。
这不是功利主义。把遵循价值交换原则理解成“你给我做什么,我给你做什么”。其实不是这样。比如家长照顾孩子,孩子说:“妈妈,谢谢你。”你应该告诉他:“你让妈妈觉得很开心。““照顾你我也很开心。”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我的婆婆。我婆婆在我孩子小的时候,帮我一起照顾孩子,有时向她表达感谢,我婆婆会说:“在我和孩子玩时,得到那么多的快乐,不用感谢我。这就叫鱼得水、水得鱼。”
人呢,先从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开始认识、改变。寻找恰如其分的孤独,最终不是让一个人离群索居,是让我们不但不会害怕自己被别人抛弃,还可以享受独处的空间,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很自在,这就是恰如其分的孤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