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热病治疗——《黄帝内经》(第258-262句)

热病治疗——《黄帝内经》(第258-262句)

作者: 韦志学写作 | 来源:发表于2024-12-06 23:13 被阅读0次

2024年12月7日,第50天读《黄帝内经》第258句-262句。

第258句【原文】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素问•刺热》

意思:

治疗各种里热病时,应该让病人喝些凉水,里热稍解之后,再行针刺。

应该要求病人穿得单薄些,居于凉爽之处,从而解除其表热。这样,身凉而病愈。

第259句【原文】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隔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

——《素问•刺热》

意思:

治疗热病的穴位有:第三胸椎下方的穴位可治疗胸中热病。

第四胸椎下方的穴位可治疗膈中的热病。

第五胸椎下方的穴位可治疗肝热病。

第六胸椎下方的穴位可治疗脾热病。

第七胸椎下方的穴位可治疗肾热病。

第260句【原文】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yu 第二声,中医指肩的前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支之热也。五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素问•水热穴论》

意思: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两侧共八个穴位可泻除胸中的热邪。

太冲、三里、上巨虚和下巨虚,这八个穴位可泻除胃中的热邪。

云门、肩髃、委中、髓空(腰俞),共八个穴位可泻除四肢的热邪。

五脏的俞穴两旁各有五个穴位,这十个穴位可泻除五脏的热邪。

第261句【原文】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灵枢•刺节真邪》

意思:

全身高热的时候,人会被高热烧得发狂,出现幻视、幻听、胡言乱语等症状。

这时,应察看足阳明经及其大络并取穴针刺治疗,虚证用补法,有瘀血而属于实证的就用泻法。

再令病人仰卧,术者居其头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挟持按揉病人两侧的颈动脉处,坚持一段时间后,再用揉卷按切等推拿手法,向下推至锁骨上窝处,然后反复重复这一动作,直到热退才止。

这就是所说的“推而散之”以祛除高热的方法。

第262句【原文】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

——《灵枢•刺节真邪》

意思:

人体阴气不足就会产生内热,阳气有余就会产生外热,内热与外热互相搏结,就会使人感到比怀抱炭火还要难受。

所以此时病人既不愿有绵帛等衣物覆体,也害怕有人来近身,甚至连坐卧之席都不敢靠近。

又由于肌肤腠理闭塞不开,所以汗就排不出来,热邪也就不能发散出来,因而还有舌焦、唇燥、咽干、急渴,不论饮食好坏都吃不下去等症状。

针刺当取天府、大杼,各刺三针。

再刺中膂俞,以泻其热邪,补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使病人出汗。

这样治疗,很快就能热退汗减,比脱掉衣服还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热病治疗——《黄帝内经》(第258-262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cvs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