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文章中要用比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我们人类的思维理解世界的方式就是比喻式的。人人都可运用比喻。
如何鉴赏比喻?
一级比喻
1、只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一个相似点来做文章。红红的太阳像苹果,大大的荷叶像扇子。
2、沿用已久,读者习以为常。如站如钟,卧如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如换成心急如焚或者急得跳脚更妥。
3、不符合现在的生活实际。如月亮像“银盘”。古时候,或许银盘会常见点,现在生活中,谁家还用银质器具,虽然确实比较相似,但令读者反应时间过长,已经不在适用于现在。
二级比喻
1、多层面的相像。比如:《师父》小狗卧于臂弯,像块烤红薯。体积相仿;形状线条相近;触感皆柔软;都热乎乎;重量也差不离。
2、除了相像,还能带来美。
方法一,化抽象为形象。比如“我是她胸襟上的丝绣帕,髻上的红彩花,岁月碾过的茅坪土屋里忽然照见的一只乳燕。”本体是祖母对孙女的珍视、爱惜,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作者将其化做三种美丽的形象。
方法二,用喻体创造出本体的美。如,“(骡子)浑身黑得像一匹黑缎子。一走动,身上️亮光一闪一闪。”皮毛好并不能让读者共鸣,但绸缎光泽却是人人都爱的。
方法三,用喻体升华本体的美。如描写菊花“像一团发亮的金黄色的云彩”句子中的修饰语层层推进。张爱玲爱用瓷器、音乐、绘画作比。如“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3、远距联想。本体和喻体或反差鲜明或毫不相干,却居然被作者给牵到一起来了,而且居然还挺合适的。我记得有一年高考题目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就是这个意思。
方法一:本体和喻体空间上的落差与陡转。阿城在《溜索》中描写,山崖之间一道铁锁,人仰身滑过去的状态“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本体是“仰头看天”,喻体是“俯身看海”。
方法二:本体和喻体风格悬殊。徐皓峰《师父》:“摸上她胯骨,如抚刀背”。男女旖旎风光却比作阳刚画面,一阴一阳。
方法三:类属毫不相干。张爱玲的《小团圆》“他吻她,她像蜡烛上的火苗,一阵风吹着往后一飘,倒折过去。”女人腰肢柔软,相对被动,被吻容易往后倾斜。非常形象。
方法四:平常惯用a比b,作者用b比a。老舍《月牙儿》“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以人写物。
三级比喻
高级的比喻是标示了文章中的情感,或者暗示了情节的走向。张爱玲的火苗比喻,它同时暗示了两个人的关系也像风中的烛火一样,摇摆不定,转瞬即灭。是悲剧的伏笔。
四级比喻
通篇的比喻,反复渲染一种情况,共同烘托一个氛围。既要单个比喻全部都妥帖,又要数量众多的比喻之间彼此配合。虚构与写实兼顾。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香炉》,将“通篇比喻协同”的操作运用到极致。
如何写出好的比喻?
1、不断练习,增加外部刺激,强化相关的大脑回路。
2、避免使用各种庸俗陈旧的话语,保持敏锐和辨别力。
3、注意观察生活,喜欢看什么就尽量呆呆看上一阵。想通想透。
能写出这样的好的比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多看,多听,多学,多想才能做到。
本文是《大师们的写作课》(舒明月著)中比喻几章的整理和总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