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只能待在家中的日子我却发现我的另一大乐趣,看纪录片。
看书看累了,看剧看燥了,看看纪录片也是一件乐事。
喜欢上看纪录片的一大原因不外乎心灵的震撼、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世间万物、沧海桑田的感叹!
很难得耐心地把15集的纪录片看完,能够拍63年的纪录片那也只有《人生七年》了!

《人生七年》这部纪录片是由英国ITV电视台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系列纪录片,除了英国还有日本、美国、南非、德国进行拍摄类似的纪录片,但没有英国拍摄的全面。
纪录片选择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背景(上层社会、中产阶级、穷人、孤儿院)的孩子,每隔7年采访记录一次,从1964年孩子们7岁开始进行采访,一直到他们63岁,这是巨作,但不是电视剧,他们没有剧本,而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真实人生。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我可以告诉你,他长大后的样子”
这两句话很是深刻
“你的孩童时期是如何度过的?”
“放学之后你在做什么?”
对啊,你是如何度过的呢?
上层阶级(约翰、查尔斯、安德鲁)
他们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更加自律,利用课余的时间读金融日报、泰晤士日报等,兴趣广泛而他们也乐于接触,从小就有机会去旅游,在7岁这个什么都不懂的年龄,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却有很好的规划,知道大学的概念。
中产阶级(尼尔、布鲁斯、尼克、彼得)
他们对大学没有很深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学业规划,他们没有上层社会精致的生活,但也有足够的费用支持他们去旅游。
穷人(琳恩、苏珊、杰基、托尼)
这些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贫民区或者政府公宅,对大学毫无概念,课余爱好大多看电视剧、打架、玩,大多没上过大学。
孤儿院(保罗、西蒙)
认为教育不重要,读完小学就辍学,生活比较单调,没有费用给予他们课余的支持。
这一系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约翰了。

他从小到大都有自己的想法,无论是政治、生活、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直以来他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目标特别的明确,政客是他的梦想,即使他成为皇家律师也还在努力为此实现着,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贵族子弟而荒废自己,9岁丧父,他没有透露,表现出来的永远都是那副自信有思想的样子,这或许是年幼时父母给予他的礼物,也是他自己。优雅绅士是他一贯的作风,在他成为律师时他还组织慈善机构,迎娶外交官女儿。
他是别人口中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但他不是别人口中定义的“有钱人家的孩子”

穷人买车,富人投资教育!
约翰的一句话,我记忆尤深。
“英国当时流水线上的工人其实可以负担子女私立学校费用的,却宁愿把钱拿去买车,他们并没有把教育看成跟买车一样甚至更重要的事情”

托尼在年轻时认为教育不重要,直到自己尝尽生活滋味为人父母之后才作另番感叹。

而这,却是在这个阶层普遍存在的思想。
婚姻观的不同也在不同阶层尤为明显,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在这里也显得突出。
或许是贵族联姻亦或许是由于某种关系结合一起,但稳定和谐,一直是他们追求的。

由于生活的种种导致离异,而这些孩子,他们的父母也离过婚,一代又一代,
但也有个例。
出身很重要,但努力总不会错。
《人生七年》中真正做到逆袭的只有一个,尼克,从一个乡村孩子,通过刻苦努力学习,靠读书打破社会阶级,他不忘初心,始终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条成本低的捷径,只是你要耐住读书的枯燥,但很多人往往连这一条都很难做到而做出放弃,直到哪天碰了壁,才明白了读书是那么美好的事,可是,即使知道了,或许也还是无法做到。

我特别讨厌有些人说这样的话:“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切,读了书也就这样子,还不如早早出来赚钱省事。”
更甚,有些人认为你读了书就必须得对人做出某种姿态,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更容易引发旁人的关注,这些思想真的很荒谬
正是这些各种奇怪的思想的存在,使得原本简单读书的心而变得沉重复杂。
性格决定命运不为过!
我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而尼尔、布鲁斯、托尼、尼克他们性格、心态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乐观的人,生活总向着阳光,悲观之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或许舒服一些。

恋爱、婚姻可以带来成长和快乐,也可以让人堕落,一切都在一念之间。
苏西就是那样一个人,她是幸福的!

人生的成败和意义,不仅仅只是大学、成就等来定义的,
我们也不必模范他人,扪心自问,活的特色,便是了!
来源本人公众号:可可虾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