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功这个东西说得很悬,也让很多10岁左右开始学音乐的朋友备受打击,满满的挫败感。
对于技术来说,童子功对于技术特别复杂的乐器来说,是比较必要的,比如钢琴。因为技术复杂,需要积累的能力越多,那么时间周期就越长,从10岁开始学琴,就已经比5岁学琴的孩子晚5年了,在教育水平类似的前提下,这5年的时间差是很难通过练习来弥补的。但是事实上,大家在实际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情况下,实际差异还是很大的。
从实际肢体协调方面来说,早学这5年,看上去并不是很必要的, 5-6岁的孩子在智力上、肢体运用上、身体协调上、注意力分配上都比10岁要差的多,但是,这个时期就开始培养一些特殊的肢体运用能力,特别是在比较努力的情况下,比较容易事半功倍,也就是说效费比比较高;年纪大了以后,虽然肢体控制能力、协调能力都比小时候好,但是也容易靠僵硬的肢体以暴力的方式完成技术需求,这就给以后的运动伤害埋下了祸根。
从纯技术角度来看,个人天赋不同,运动天赋差异比较大,每个人,在每个年龄段上,都是有其特殊的优势的,比如有些人柔顺性强,就适合演奏多声部的作品以及一些在手指协调方面有难度的东西,有些人手指运动速度快,就适合演奏速度快的作品。理论上来说,技术积累在童子功这方面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如果不是童子功积累的人,对于指导老师的要求就更高,当然,对于选择从小学的人来说,也一样,我对于知乎上一个回答特别有共鸣,那就是:开始的老师特别重要。
因为启蒙老师会带给学生最基本的艺术理念、技术培训能力和工作方法。这些如果学偏了,以后基本上就是废了,如果想改变,那就得遭很大的罪,简单的说,就是把练过多年的所有能力都废掉,重新练起,大多数人是无法承受这种痛苦的,而且高强度的学习、考试、比赛也都不允许从零开始。所以,这里劝大家一句,千万别觉得孩子刚开始学,找个差不多的老师就好了,50块钱一节课,就算是不学了也不吃亏。这种小算计只会吃大亏。因为孩子可能不但什么没学到还弄得一手的毛病,可能学了一年只花了2000多,但是如果有朝一日要改这段时间的毛病,那可就不只是花钱的事情了,我遇到过最顽固的情况是用了6年都没改过来那个孩子的一些糟糕的学习习惯。
当然,我也遇到过能改变自己的人,也有很多钢琴家努力的在改变自己。比如鲁普,我本人在德国听过他两次现场,都显得和最初唱片里的那个人非常的不同,特别是2013年的那场莫扎特,与当年判若两人,可以看出他很努力的改变自己弹琴的方式,以保证自己在发音上的特点,这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未必能有这个追求,能有那个毅力。
从技术训练上,如果有好的老师,10岁左右学钢琴依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当然,10岁学钢琴,不意味着10岁才接触音乐。童子功的另外一个含义,应该是母语式的音乐语言习惯。我恰恰觉得这个比技术重要得多。这里我不是打击谁,我见过很多童子功的学生,弹的也很差。他们控制乐器的能力并不显得怎么强大,而从小练出来的运动能力,也未必就很出色,因为训练方式的问题,他们很多人依然显得很笨拙。
从弹钢琴的角度讲,技术训练确实是非常消耗时间的,但是走对路这是很必要的。这里得说说一些入门的误区。比如,好多老师强调手型,什么握鸡蛋什么圆形的,反正是说啥的都有,不求这玩意好使不好使只求形式上要正确。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警惕各种形式主义的内容。就说手型,每个人手都不一样,如果有约瑟夫伽特那本《钢琴演奏技巧》的朋友们可以看看,那里面有很多钢琴家手的模型,没有哪两个钢琴家的手的条件是一样的,那么统一手型还有必要吗?统一了的手型就变成了削足适履了。弹钢琴用什么手型这个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化的问题,手型必须要服从于手的生理构造,保证手能在放松,舒服而且灵活的状态下工作,而如果都像握鸡蛋那么绷着,还谈什么放松和灵活呢?音乐规律上的东西,往往都是没法进行具体形象化的东西,一具体形象化了,就出问题。就像霍夫曼回忆自己跟安东鲁宾斯坦上课的时候,提到安东鲁宾斯坦让他用鼻子演奏的事情,并说安东鲁宾斯坦认为只要弹得好听,哪怕用鼻子也没问题。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首先要靠听来决定很多事情的对错,形式上再正确,出来的音乐不正确,那也是徒劳的。
该怎么排除这些形式主义的问题呢?其实很简单,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好。比如我为什么要高抬指,好多人说高抬指为了锻炼手指力量,那么问题来了,手指力量对于弹钢琴有用吗?手指力量再大,能有手臂有力量吗?手指动作那么大能跑得快吗?我们练高抬指到底为了什么?是不是这种方法是所有人都该用的。
再就是开始的训练中,给学生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是很重要的。我在比赛当评委或者艺考当评委的过程中就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都把音符正确当做第一位的,他们甚至可以连节奏都是错的而不自知,然后对自己演奏的音乐上毫无知觉。无论这音乐是不是难听,他们都在像机器人一样的演奏。他们弹琴就像武林外传里郭芙蓉做的菜一样,没有节奏的轻重,没有力度的变化,所有音都是一样的,活像一个机器人在讲话。我这里只想强调,钢琴是音乐的演奏,而不是体育运动。不能只讲动作不讲音乐和声音。好多人都抱怨说车尔尼没有音乐,599那玩意没有音乐,没错,车尔尼的练习曲里面音乐内容是少,而且也都是最普通的音乐,但是,就这最普通的音乐好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去理解怎么去演奏演奏,那么复杂的音乐能会吗?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学生不会演奏音乐,而是学生根本发现不了音乐,他们眼里就是一大堆长短不同的音符,他们知道的就是把这些音符堆出来,而音乐恰恰在这些音符的组合中被他们忽略掉了。如果说,学了好几年钢琴,就会弹音符了,连音乐是啥都不知道,这不是跟进了金山里抓了把沙子出来一样,太不值得了。
童子功的培养,就是音乐习惯的培养,这里面既有动作习惯的培养,也有听觉习惯的培养,还有思维习惯的培养。
动作习惯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敏感度,整个技术动作够不够柔顺,是不是放松,是否存在过分用力或者动作变形的地方。听觉习惯的培养,就是从一开始就要知道,不同技术动作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并且能识别声音之间的不同,感受声音的质量和变化,同时感受音乐要素的声音特点。最后思维习惯的培养,更为重要,就是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规律举一反三,能够自己拓展自己的演奏模式,尝试不同的演奏方法,在一个音乐作品中尝试如何能演奏得更好听。我个人认为这些才是童子功真正的内容。童子功不是在童年的这段时间榨出孩子多少潜力,而是在这个时间段,把很多种子种下,培植好合适的土壤,减少一些不好的名利思想对孩子的侵害,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这才是正道。如果仅仅是把童子功和孩子的培养几种在单纯技术方面,慢慢的,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会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上,比如速度或者力度。那就又走上了运动奥利匹克的路径。
音乐是文化的结晶,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光关注体能指标是不可能成为好的音乐家的。其实我们国家在音乐家培养上本来就已经很注重技能了,正值高考出成绩,我们很多学生300多分就能考上音乐学院了,的确,成绩好的未必专业好,专业好的成绩不好这个矛盾确实让人头痛。但是一个学习能力不好,没有思辨能力,甚至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学习习惯和高度自律性的人,哪里能学好音乐呢?最后慢慢的就演变成吃童子功的老本,正如《伤仲永》中提到的那样,泯然众人矣。
本文转载于公号“ 北方熊的音乐世界” 为了方便阅读内容进行了相应删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