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朋友聊疫苗事件,他问我:你们教育对此有何反思?开始我想回击:怎么什么事都扯到教育上来?后来一壶热茶下肚,我还真有了点反思。
首先是学校内竞争法则的渲染。人文法则强调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公平正义、扶贫济弱:“只有相互依赖才能生存”、“只有合作才能生存得更好”、“人际关系质量是幸福的重要源泉”、“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生命的最高境界在于奉献、在于爱。享受与奉献、爱与被爱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可是,片追分数、动辄排名、见分不见人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竞争,势必带来利己,培养到最后,学生大多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走上社会,以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在行为方式上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便成为必然结果。理想主义为实用主义取代。我不知道问题疫苗生产厂家老板受过怎样的教育,但一想起《我不是药神》中药企代表对待患者那张冷漠的脸,不难想像,他在学校里一路读来,必定也是个所谓“优生”。
其次是学校内底线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度过于“追高”,而没有把诸如公民教育这样的底线教育作为重点。我们仅仅从社会层面来认识公德的意义,认为公德是社会秩序正常运转的需要,因而强调公民的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视公德与自己无关,做人、做事凭的是自己的“良心”。我们很少强调,公德本质上是信任、信用和互惠的文化规范,对个人的生活、成长和发展同样不可或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为损坏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和环境、随意排放污染物、乱扔垃圾、扰乱公共秩序、乱停乱放等不良行为,和制贩假药是同样“失德”(当然,后者还违法)的行为。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生活中对公德的漠视便会助长机会主义行为,守规则便会变成了“老实巴交”和“无能”的代名词,玩弄规则则成为炫耀的资本,人们一方面在抱怨公德的失范,一方面又在破坏着公德而不自知,人人都想方设法摆脱公德的约束,想方设法搭别人遵守公德的“便车”。长此以往,出现疫苗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写到这里,忍不住把前不久写的《中高考成绩的长宽高》中的一段复之如下:
我26岁加入苏州市作协的时候,曾一度有幸师从时任《苏州杂志》主编的陆文夫先生。有一次笔会结束,他把我留下,手把手改完我的稿子,说起教育问题,他说:“我在《苏州日报》做记者时,对苏州中学有过研究。苏州中学有百年历史,育人无数。建国以后的毕业生,犯事被枪毙的,统共有两人,后来证明,这两个人都是被冤枉的。学校要培养的学生,就要这样硬气!”他说的“硬气”二字,从此镌刻在我心上。的确,一个孩子要长大成人,进而长大成才,在我看来,从孩子的生存、生活和生命出发,离不开五个系统的健全发育,那就是体格系统、知识系统、能力系统、审美系统、价值系统。当下分数教育的弊端是,过度强调了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的构建,而对其他三个系统有所忽略。就是知识系统,有时候也是死知识而不是活知识,是冷认知而不是热认知。就是能力系统,也不完整,比如孩子生命成长必须的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就比较缺乏。因此,中高考成绩,我认为还需要交给时间去洗涤,去历练,看最终能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果今天以高分进了名校,明天用琉酸去泼熊了,以割耳去虐猫了,用实验室的药品去杀人于无形了,或者就是不做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没有责任担当,没有社会正义,只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那这个中高考成绩也走不长。
疫苗事件的教育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