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想聚焦想法思考者
你没有待查收的年度账单

你没有待查收的年度账单

作者: 十七号骑士团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2-04 23:27 被阅读3次
芒格老师镇楼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在各种场合听到查理·芒格的名字,在2018人人自危的大环境下,向这个智慧与理性的化身学习,想必是无比政治正确的。于是我找了他老人家的标准像镇楼;并试图从《穷查理宝典》中找一句话,来概括写年度总结的背景,同时也作为十七号骑士团长公众号文章的开篇。宝典就是宝典,果真应有尽有,我不仅找到了那句话,它还贴切到驱使着我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洗心革面的“除旧恶”之旅。那句话是:

哪一年你没破坏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白活了。

1.成长与记录

在写这篇年终总结之前,我可没有养成稳定的记录习惯,因为惰性,成长也近乎一片空白,2019年算是要下定决心要做些改变了,这算第一个“旧恶”吧。

记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在开始,难在用心,难在善始善终。我们或多或少有过把某些事情记录下来的冲动,用文字,用声音,用图像视频,每种方式都可圈可点,坚持下来就各有各的精彩。但多数时候,我们还是错误的选择了‘用脑’,这大概是众多记录方式中唯独错误的一种。心理学上有很多关于记忆的研究,其中一个研究非常厉害,以至于被推到了改变心理学的高度。研究者让受试者观看一段录像,几周后再邀请受试者接受回访,回答针对之前录像内容的提问。最后证明,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内容描述,受试者还会无中生有一些内容,总而言之,人的记忆不靠谱。记忆信马由缰,流年飘零半生,世界越来越丰富,自己越来越空洞。我们最终只会沦为岁月扼杀我们的帮凶,而且是最昏庸的那一个。

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泛滥成灾,如果“记录”这个动作还有意义,那全部的意义都只在于缓解记录人内心的空洞。

萌生写年终总结的想法,是因为2019年即将到来,各大App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年度账单。有些应用还买了“XXX没出年度账单”的微博热搜,来彰显自己的毫无下限。我不觉得那些总结有趣,或者说我觉得它们无聊透顶。几个寒酸的数字,几个寻章摘句找出来的关键词,配上千篇一律的背景音乐,合成一个花里胡哨的H5页面。这样的总结来上一份,还能笑而不语;要来上十份,就很难克制住人生被游戏的抓狂。

当然,为用户出总结,并不是产品经理的义务,传达时间观念更不是,提升日活才是。但那不又能叫义务,叫KPI。我庆幸,自己做产品经理那几年,没干过这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不过这一切确实是在给我们警醒,有限的生命又过了一年,光阴荏苒,铁证如山。不管战争瘟疫自然灾害的威胁如今降到了多小,人类寿命的长度如何史无前例,时间尚未贬值。既然平时我们能写这么多工作总结、调研报告、需求文档…那写写个人生活的总结不仅无可厚非,反而意味深长。

南京先锋书店,历史之根

在我看来,写年度总结的用途大概只有一个。如果成长就是不断发现过去的自己是个傻逼,那一定要把容易选择性遗忘掉的傻逼的地方先记下来,成长方才有迹可循。不得不再加一个作用的话,那可能是,只有写下自己的总结才能理直气壮的说那些App写的不好,这也算义正言辞。

对记录和总结的认识,是2018年最重要的收获,享受表达和体会成长,因而前所未有的真切。这些浅显的方法论,不宏大,不华丽,以至于被我们忽略。它们对“不白活”的贡献可能不及那些轰轰烈烈的话题,但至少它们在物理意义上减少了生活的空白。要讲明白这里的意义有多重大,恐怕要从历史唯物主义说起了。

2.生活与城市

逃离北上广,真是老生常谈。2018年,算是迈出了坚实的几步,年初在政策的号召下回成都做了户口迁移,成了法律意义上的成都人。后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竟然开始关注起了成都的房价。年中忽然归心似箭,面试了好多家成都公司。就连公众号名字的十七,也在一个神奇的维度上与成都相撞。

或许,28年前,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中午,我降生于这个城市时,就命中注定了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秋高气爽是我推测出来的,不然我应该不会如此碌碌无为;千丝万缕未免夸张,顶多只是超出了火锅串串钵钵鸡的范畴)。不过联系有好有坏,我属于后者。我曾调侃这座城市,一些人走近它是失意,一些人走近它是失眠,而我走近它则是一记耳光。这一年,落叶归根的努力没有成功,依然继续着北漂的生活。少不入蜀的警诫,京津冀一体化的大好前途,总有一个是刽子手。

如果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不受任何乡土情结的牵绊,你觉得这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

蓝天颐和园中关村,北京最美的写真

毕业来北京,原因很简单,有蓝天和能找到工作。一来四年,终于发现除了有蓝天和能找到工作之外,还有着焦头烂额的部分。我们在故宫长城天安门这些小时候觉得遥不可及的地方来去自如,又在早高峰的四号线上举步维艰。我们对北京乱七八糟的地名如数家珍,又在被未来丈母娘问到将来何去何从时哑口无言。我们在聊起国内一线互联网公司的八卦时如话家常,又在从北京西站坐车回立水桥路过金融街的时候怀疑自己一事无成。我们和学生时代望尘莫及的大学的学生成了同事,点着同样的外卖,又在朋友圈默默感叹同住地球村的人原来还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2019年,不一定能想明白最终要去哪里,可生活还得继续,并且天塌不下来。关于生活和城市,唯一清晰的观点是,不要以城市大小来谈论生活,这是一年去10多个城市走亲访友收获的体会。不要高估一个大城市的伟大,也不要低估一个小城市的丰富。经济、文化上它们可能大相径庭,但在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百态上,大城市只是小城市放大版的投影,人多一点罢了,并没有把生活推倒重构。生活仍旧是一张网,网可大可小,但我们从不是漏网之鱼。

3.学习与书

这是今年最没发言权的话题,平心而论,我并不是一个好学的人,也不算一个爱看书的人。家里的书架上甚至有不少买了很多年都没拆封的书,大部分是电商大促时候买的,有的跟双11购物节的历史一样悠久,我将这种状态称为“双11式好学”,没脸没皮,却相当贴切。即便如此,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不然这两年知识付费不会如雨后春笋一般鱼贯而出。

年初为了给小外甥女取名字,重读了四书;继而仔细读了王阳明,曾国藩,不求做圣人,但内心与圣人为伍。儒学魅力是无穷的,“克己复礼”说的自律,“仁者爱人”说的胸怀,“三省吾身”说的反思,“虽有智慧,不若乘势”说的顺势而为,“一以贯之”说的坚持到底,心理疗愈和成功励志畅销书的核心思想几乎无出其右。而如果我们感叹“知道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阳明一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就会一巴掌打过来,还带了句“你懂个屁道理”,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一语道破天机的能力,是圣人的标配。曾文正公就略逊一筹,他之所以能在官场政治自我修为子女教育都做得滴水不漏,不外乎是参照了圣人的行为准则,做到了知行合一,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先师们说的都对而已。但能达到他这样水平的人,也寥寥无几。

南京夫子庙孔子造像,我唯一拜过的人

迫于生计,2018看得最多的还是数据、管理和营销类的书,后来甚至开始看经济学和芒格,真是利欲熏心。看起来是在追求普世智慧,实际上只是想中和一下自己的书生之气罢了。不把澄心清意和知识变现放在一起,实在对不起我商业分析师的职业身份。

恰好也正是因为多看了几本服务于“知识变现”的书,才真正开始懂得“多读书”的深意,多应该是多元之多,而非重复之多。传统出版社受数字媒体冲击太大,苟且偷生什么书都出,而数字媒体立言立论的成本太低,别有用心的人又通过传统出版来做形式背书,一来二去,披着主旨伟大立意高远外衣的垃圾书籍就越来越多了。如果追求重复之多,很容易会掉入垃圾书目的陷阱。追求多元之多,实质是塑造多元思维模型的过程。多元思维模型是一个漂亮通透的概括,学习人类社会主要学科的主要理论知识,从尽可能多的科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摆脱自己单一的思维模式(至少摆脱心理学能解释一切的思维模式)。不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减少,知道不知道的东西增多,学习动力才有了方向,有了意义。

多元思维模型,嗯额…

说到多元思维模型,有件事不吐不快。记得张小龙讲完长达四个小时的微信公开课后,微博上出现了许多热搜话题,其中一个姑且可以称为“张小龙提到的词和没提的词”。网友列出了提及频次最高的几个词语和提及次数,其中“用户”114次,“朋友”105次,“时间”43次…作为对比,也放了张小龙没提的几个词,“思维模型”首当其冲。这多少存在侮辱的成分,于是很多网友开始了对“罗振宇们”的口诛笔伐,说张小龙从来都不屑你们说着这些概念。我对这种行为不以为意。张小龙不提“思维模型”,不代表“思维模型”不重要。就好比他在公开课上也没有刻意强调过“人要吃饭”,吃饭就不重要了吗?学习这件事,内容比形式重要,形式各有利弊,对形式的偏好也因人而异,但是内容才是第一要义。另外,如果你学习的形式相当舒服,反而要特别警惕,怀疑那还是不是学习。

4.事业与职业

J在全员大会上,说出“不景气”这三个字之后,其余不是这三个字副词的话都是废话。而我这一章引用了“不景气”之后,其他内容也是异曲同工的废话了。

东航的迪士尼彩绘,梦幻和魔咒

2018年,与我有关的公司过得都不算好。有的在一团乱麻中砥砺前行,有的还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支撑,有的在颠沛流离中生死未卜,而有的已经死了。新老东家的坎坷,确实打击到了我混迹职场的信心和自尊心。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一旦目睹了它的发生,即便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你也很难在良心上置身事外。

每每想到这些,就不得不提到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和我同一年踏入职场,成为同事,至今换工作的频次也恰好相当。神奇的是,他在过的三家公司全都上市了。为了拯救不景气的大环境,他年底又去了新的公司,对中国互联网可谓呕心沥血。2019年1月11日国足在亚洲杯小组赛上,上场仅15秒的于大宝头球破门以3:0锁定对战菲律宾胜局时,解说员说到“大宝真的是天天见啊”的时候,我想起的也是这位朋友。从实验对照组的角度上看,他也给我原本就惨淡不堪的职场信心泼了一盆冷水。

人比人气死人,公司比公司同理。有的公司一如既往的发着丰厚的年终奖,有的公司却在跟员工沟通裁员赔偿方案;有的公司声势浩大的开着年会,有的公司只能组织员工吃顿便饭忆苦思甜。以前花了很多时间去明白“公司的强大不代表自己的强大”,2018年的寒冬终于让我们思考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公司的落寞是不是代表着自己的落寞?也许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吧,起码从劳动合同法来看是这样的。

电影《土拨鼠之日》海报

大学时候我曾经修过一门选修课,课的名字和内容,包括老师的名字,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可我依然记得两件事,一是老师给我们放过一部电影,中文名字叫《土拨鼠之日》;二是那个老师说,这是对他个人影响最大的电影。我曾经将这部电影推荐给了很多感到迷茫或遭遇不顺的朋友,自己也反复看了很多遍,深受启发。电影讲述的是主人公被困在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中,每一天都是昨天的重演,经历了惊讶、放纵、焦虑、绝望之后,最终把重复的生活过出意义的故事。在豆瓣上,有一篇非常到位的影评:

哀叹生命的短暂、后悔以往的种种实在是智慧不够的表现,它们除了让人不快乐,浪费可以使自己“多才多艺”的时间以外,没有任何用处。

2018年确实是踏入职场以来最动荡的一年。换了公司,换了职位,还换了又换工作的城市。我当然还没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境界,但久病成医,也算保持着难能可贵的淡然。在跳槽、公司动荡的过程中,去重新定位自己的事业与公司的关系;在职位变更、工作经验归零的时候,去虚心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在城市之间辗转往复的时候,去感受每个城市的独特和包容。别纠结大环境的不景气,将时间拉回自己这边,弥补不足,找到心之所向,善待每一天,对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负责,此时正是修行时。

5.酒与人际

是的,没有写反。不是因为人际关系不重要,只是它不如酒重要罢了。我的人际交往相当简单,甚至有点闭关锁国的意味。对其他人际简单的人,也喜欢得不得了。人际交往淡如水,对于一个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职场青年来说,一则喜,一则惧。不过在交际这件事情上,拿捏不好分寸的时候,不及比过分有利,而不及,主要归咎于酒量有限。

把人际当成喝酒的载体,并非哗众取宠或是故弄玄虚。本科期间我曾做过一个饮酒的心理学研究,论文碰巧还被SCI收录了,这个研究或多或少支撑了“人际是喝酒的载体”这样离经叛道的观点。研究的结论可以简单概括成:

喝酒之后人看这个世界会更美,而且是丑陋的东西才会更美,而且不管是丑的人还是丑的场景都会更美。

与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样,我是特别喜欢喝酒的,说成特别爱美也未尝不可。相比于喝的动作,喝酒之后与喝了酒的人和世界的交流更加有趣。我不止一次对清醒的人说,人在神经麻痹之后都会变得真实,行走江湖,虚假和真实都需要一些,而酒恰好维持了这种平衡。并且感受真实与坦露真实应该是人与社会的互动,就像一粒沙和一片沙漠的互动一样,说话和倾听,表达和体会,都是饮酒人与社会整体的交流,从来不是个体与个体的对话,饮酒人的真实与清醒的人毫不相干。

蜗牛de家大兴胡同店,已经不办演出了

这两年喝酒的次数越来越少,喝醉的频次也逐年降低,诟病却不绝于耳。去路边撒尿或狂吐成了奢侈品,追求美和真实的过程日渐艰辛,才体会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背后的寥落。但是,毕竟这是“除旧恶”,反思比辩解重要。从今往后,这段话会在每次喝酒的时候都跳出来。我关于饮酒的观点可能并不优越,如果一定要界定是非的话,这个观点可能大错特错;我喝酒的行为可能并不豪迈,在眼见为实的语境下,这些行为可能不堪入目;我面对诟病也做不到无愧于心,酣畅淋漓的宿醉之后,我可能会追悔莫及。希望2019年能够喝的更好更美。

6.结尾

生命之宏大,岁月之浩荡,区区几个词组岂能概括得下来。成长与记录、生活与城市、学习与书、事业与职业、酒与人际…凡人思考一个问题,上帝便完成一次发笑。时间一边给予,一边掠夺,因为狭隘,有些观念越发根深蒂固;为了不白活,有些观念被破坏得体无完肤。往后余生,愿上帝笑口常开。感谢公历的2018年,感谢农历的2018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没有待查收的年度账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jm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