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
1986年有个美国人搭火车游览中国

1986年有个美国人搭火车游览中国

作者: 江小梦_078b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16:55 被阅读0次

    保罗·索鲁:《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徐丽松译),马可孛罗文化出版,2016

    20190120草就

    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里,有太多人成为高铁侠,他们所要求的就是快速。与此同时,似乎追求慢生活也在渐渐成为一种出行方式,比如有人想象乘坐西伯利亚铁路慢悠悠地坐看欧亚大陆。其实无论是作者还是我们,很多人还是很享受一种坐慢车闲适地漫游。在我不工作的时候,不赶时间,就非常愿意坐慢车,无论是城市里最漫长的那条公交线还是出差必定选择火车出行,飞机也许快速便捷,但往往是点和点之间的故事,而没有好多点和面的故事。我也曾幻想能放下一切,漫无目的地坐上国内任何一趟车去看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以我的生活经验来说,出行的三种交通方式——大巴、火车和飞机,从读书便利性而言,只有火车最合适。大巴没有台面可供写字,也不够平稳,更没有环境,飞机太过繁琐,只有火车,得天独厚,特别是独立一人的出行,我不需要照顾同伴的情绪,一个人面对陌生的邻座,完全可以自我陶醉。坐火车出行,除了可以安静地读书外,还可以安静地欣赏窗外变动的世界,所以我一般愿意选择靠窗,不仅不需要被邻座出入打扰,也可以倚靠窗户,漠视全车厢的人。

    我的这些感受,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找到了“心有戚戚焉”。作者说:“搭火车这种方式旅行很轻松,我可以读点书,做些笔记,定时用餐,欣赏窗外风景,听火车汽笛声在大草原上回响。”“旅行的一大乐趣是化身为无名氏。”“搭火车四处看看,座右铭,像狗那样傻笑,然后漫无目的地游荡。”“在中国搭火车旅行的好处之一是,这个国家从南到北充满令人震撼、不解、感到矛盾的事物,而搭火车可以帮助旅行者建立视觉上的联系。所有其他旅行方式都会使人感觉无所适从,无法了解骤然转变的事物。”

    这是旅行方式层面的体悟,而作者旅行的观察似乎是另一个亮点。需要说明下,作者是1986年来到中国,这个世代的景象可能离我们80后不远也不近,但必然不是我们记忆里会存留的。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也是东欧剧变的前夕,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作者是从欧洲一路坐火车经东欧、苏联、蒙古进入中国,他发现剧变前东欧百姓生活(物资紧缺)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相比,似乎中国的大同这般城市就已经是丰饶的人间乐土。百废待兴的中国必然存在着很多会引起这个美国人的吐槽,但从民族自尊心而言,我又特别反感他的这种自命清高,似乎站在上帝的视角俯视发展中的中国大地,然后肆意点评。对于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现象和他自己的判断,我的态度是,不经其他资料印证,都不可信,也许是一种可能,但暂时我保持怀疑态度,当然有些的确应该是可以相信的,毕竟有很多其他的资料和知识在我已有的知识库里可以得到验证,其余都是存疑,特别是与我所知道的相悖的,更需要谨慎处理。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触到的信息太多,也不知道真假,而生活节奏快的我们却喜欢听风就是雨。一个亲历的故事足以证明一切,一个专家微信群,一个老专家(相当于这个群里成员的领导)分享了一个关于李鸿章如何艰难的段落,然后后面就有教授跟上“李鸿章多次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曾有耳闻,但不曾知晓其中有这么多故事。Pan主任又给上了一课”。这个主任老专家分享的这个应该是流传于网络的那些文字,我不知道老专家是如何思考验证她看到的这些东西,不是来源于可靠的史料竟然就盲信,不知是否真的认真思考还是为了博个惊人之语,后面点赞的教授更是奇怪的逻辑,一则完全没有史料出处的段子一般的话语竟然就信了,不知是为了拍马屁还是就是这么单纯,很傻很天真的就信了。现在微信发达,信息转来转去,有些煞有其事的似乎是关心的提示,往往不经思考验证就被转来转去,当然也不是说学历史的就不傻,我亲身经历的研究生同学,就转过有明显错误的假消息。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面对不知来源的信息甚至是有来源的信息,特别是带有评判的,我们要做的首先是验证,思考这个评判是否正确,是否能被验证,如果有来源,验证起来也就方便多了,如果没有就要存疑,应该认为这这只是一面之词,只是一种可能。同理,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我以前从未涉及的知识与评判,我都存疑,能通过其他资料验证的,在我查阅后,可以增加我的知识点,而其他尚未验证或不能验证的,我存疑,也许可能。毕竟作者虽然看似看了很多资料,竟然知道冯桂芬,但似乎也是所谓“西方人仰赖那些他们吸收到的三手资讯来建构虚幻的中国想象”,最明显的就是作者竟然相信,“长城是在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人造物”(315页)。我记得有过科学验证,然后我就去查了资料,梁泽环编著的《航天遥感从太空看地球,从地球看太空》(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再说一点这个书名,“铁公鸡”虽然是指铁路,但其实是指当时中国的铁路中看不中用,可能是作者认为坐铁路很不舒服,无论是其他乘客的行为还是提供的服务。无论作者看似多么客观地观察,都让我觉得有一种学者的清高和美国人的高傲,特别是对西藏部分的论述,不知道是否真的念过相关的史料还是道听途说,简直可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胡说八道。作者执念于中国人对文革的感观认识,遇到个人,他都会去探寻这个话题,不知何故?但还是要肯定的是,作者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虽然我不知道他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观察经历风景社会还是为了其他,他的很多叙述还是很客观、观察也是很细致的,虽然他对我们颇多微词,但仍然认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似乎还是脱胎于传统中国的那个样子,中国虽然多灾多难,却总能熬过来,而且继续繁荣昌盛,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吧。如果一切高科技都崩溃了,中国人依然可以在古老的梯田中用铁犁耕作,在窑洞里自得其乐地生活,拿起沾墨钢笔继续书写他们的历史。

    最后,还是想说,读书特别读这类书,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脑袋,不要盲信也不要偏信,盲信的时代应该早已结束。

    附录我们大陆出版的作者的几本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1(美)保罗·索鲁. 美国深南之旅[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05.

    2(美)索鲁著. 火车大巴扎 横贯欧亚的火车之旅[M]. 合肥:黄山书社, 2012

    3(美)保罗·索鲁著. 花生文库 到英国的理由 滨海王国之旅[M]. 合肥:黄山书社, 2011

    4(美)保罗·索鲁著;陈朵思,胡洲贤译.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从北美到南美的火车之旅[M]. 合肥:黄山书社, 2011

    5  保罗·索鲁(PaulTheroux)著;薛璞译. 赫丘力士之柱 周游地中海 套装上、下[M]. 合肥:黄山书社, 2011

    6(美)保罗·索鲁著;秦于理译. 维迪亚爵士的影子 一场横跨五大洲的友谊[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86年有个美国人搭火车游览中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n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