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合的《乌衣巷》(刘禹锡)

百合的《乌衣巷》(刘禹锡)

作者: 诗书优游的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0-01-31 18:02 被阅读0次
    乌衣巷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本期分享

           提到南京,很多人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六朝烟雨、繁华如梦”的秦淮河、乌衣巷,想起“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兴衰,想起那一首首包含历史沧桑的金陵怀古诗。本期跟大家分享百万民众网络投票选出的最能代表南京城市风貌、文化历史的诗——刘禹锡的《乌衣巷》。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


    朗诵和诵的音频

    仄起式七绝《乌衣巷》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找入声字和标平仄模板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赏析文本

    乌衣巷

            花了三期的时间品读过河南这一方有着悠久而厚重历史的土地后,我的诗词之旅下一站要和大家一起来了解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妈妈一起研究了地图,我惊奇地发现,河南的南边不但和安徽、湖北毗邻,我上期给大家分享的梁园所在地河南商丘竟然还和汉高祖刘邦的老家沛县以及徐州这些属于江苏的地方只隔了一个安徽砀山县的距离。河南挨着安徽和湖北我是知道的,但说到江苏,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想到的不是“六朝金粉”南京的繁华兴衰,就是无数人向往的“江南水乡”、“人间天堂”苏州吧。那是一个和河南的气质多么不同的省份啊,没想到它们竟然离得这么近。在了解江苏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这是为什么。接下来就让我从本期分享开始,以诗词为指路明灯,慢慢去探索和发现江苏这个省份吧。

            江苏省简称“苏”,位于长江和淮河的下游,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中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单是平原面积就占了全省的86.89%,居中国各省首位,最高峰连云港云台山的玉女峰海拔也不过625米。由于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江苏的水资源非常丰富,长江横贯江苏东西433公里,京杭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718公里,海岸线长957公里。中国五大淡水湖有两个位于江苏,太湖2250平方公里,居第三;洪泽湖2069平方公里,居第四。

            如果说河南省是曾经有多繁华,现在就有多没落,江苏可以说正相反,是曾经有多被中原地区瞧不起,现在就有多被高攀不起。夏、商、周三代,江苏北部属东夷、淮夷,江苏南部属勾吴。《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左传》哀公七年曰:仲雍在吴“断发文身,裸以为饰”。《谷梁传》哀公十三年曰:“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这些历史记载都告诉我们,在中原地区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的商朝末年,江苏地区还是“断发文身”连衣服都不穿的蛮夷生活的地方。而现在的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均高居中国各省第一,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昂首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江苏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以北分属东海郡和泗水郡。西汉初年,郡国并行,江苏省先后分属楚、荆、吴、广陵、泗水等国。东汉永和五年,江苏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三国鼎立期间则分属孙吴、曹魏二国。西晋建国初,江南复属扬州,江北复属徐州。

    江苏符号

            到了东晋及南北朝时期,江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使北方地区陷入连年的混乱和杀戮之中,因此大批的中原人南迁。其中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特别是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南下的中原大族给这些地方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使得这里获得了发展的重大契机。这也是为什么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均定都于南京的原因。江苏从此开始逐渐成为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并在全国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隋唐和北宋时期,因为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贯穿南北,江南一带得到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大家只要在脑子里翻检一番写“江南”的诗词就能深切感受到那时江南的繁华和美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难怪出自宋代范成大《吴郡志》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成为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谚语。

           靖康之乱,北宋灭亡,北方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这次南迁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所以南宋虽然只是偏安一隅,但江南的繁华却更胜往昔。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今江苏范围内先后称为南京应天府、京师,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地区又一次大放异彩。虽然“靖难之役”后明成祖迁都北京,但南京一直是明朝的陪都,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相对于北直隶而称南直隶。

            清朝建立后废除了南京陪都的地位,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江苏省辖江宁府、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扬州府、淮安府,两江总督署驻江宁,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是江苏建省之始,之所以叫“江苏”,乃是取江宁、苏州两府首字,简称“苏”。之后的中华民国和我们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保持了这一政区设置。

            从江苏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个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而兴盛起来的省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移民南迁给江苏带来了多元并存的文化,这种多元并存的文化可以用“吴韵汉风,各擅胜场”来大致概括。再细分一些,可以说江苏文化主要由“金陵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等组成。这其中除了“海洋文化”是新兴文化外,其他文化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文化名片”。实际上江苏拥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均列全国首位。这一期我们当然从江苏的省会,大名鼎鼎的“六朝古都”南京开始讲起。

            提到南京,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会浮现这些有浓浓的南京印记的关键词,金陵、建康、建业、秣陵、石头城、虎踞龙盘、王气、秦淮河、夫子庙、朱雀桥、乌衣巷、台城、玄武湖、中山陵、六朝烟雨、繁华如梦……这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是南京的一段令人感叹和唏嘘的历史。

    历代南京城市名

            南京的历史起源于“金陵王气”的传说。

            公元前571年楚国在今南京市六合区已设有棠邑,置棠邑大夫,这是南京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开始,公元前333年,占据这里的越国势弱,楚威王趁势灭越攻齐。据说楚威王在清凉山上向西北张望,看到今狮子山一带“气射斗牛,光怪烛天”,身边术士告诉他那是王气,于是楚威王就在那里埋下金人压镇王气,“金陵”这个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幸东南,身边术士也多次告诉他“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于是秦始皇令人用神鞭打断方山,将方山附近的长陇挖断让江水向北穿城而过以倾泻王气,传说中这条穿城而过的河就是大名鼎鼎的秦淮河。秦始皇还把金陵改名为“秣陵”,企图用这个“厉兵秣马之地”的名字进一步打压金陵的王气。但楚威王和秦始皇费尽心思也没能阻碍金陵的王气腾空而出。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并迁都至此。号令三江水军叱诧江天的孙权不但让曹操和辛弃疾油然而生“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也开启了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虽然50年后“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但很快,南渡的司马睿便又在这里建立了东晋政权,随后便是南朝轮番登场的宋、齐、梁、陈均在此建都,成就了南京最鼎盛的“六朝”繁华。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首开都城中轴对称布局的先例,其平面布局和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六朝皇宫台城则为北魏都城以及东亚各国争相效仿,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直接影响了大唐首都长安的建设规划。

    金陵王气

            然而不知道金陵的王气是否真的因楚威王埋金和秦始皇掘断而残缺不全,自东吴的孙皓“一片降幡出石头”开始,凡定都金陵的政权全都命不长久。六朝中/国祚最长的东晋也仅103年,南朝齐则只有23年。如果算上后来在此定都的南唐、明朝初期、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十朝国祚平均不过29年,最短的太平天国仅有11年,而且定都南京的全国性政权也仅有大明一个,而且很快就随着“靖难之役”和永乐迁都而王气黯淡。难怪清人郑板桥的《金陵咏古•六朝》中感叹:“一国亡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南人爱说长江水,此水从来不得长。”

            用我们今人的眼光看来,所谓的“金陵王气”大约指的是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山水佳境。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南京:“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确实,一道长江天险如巨大的臂弯屏护南京的西北,紫金山纵横南北恰似巨龙潜伏,石头山临江陡峭则如猛虎盘踞,因此这个虎踞龙盘的宝地自然也就成了历朝历代刀光剑影的逐鹿之所。然而虽然“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南京毕竟只是东南的核心城市。当三国远去、两晋更迭,宋齐梁陈一如过眼云烟、黄粱一梦,三百一十年的繁华岁月就在陈叔宝《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黯然无声了。一统天下的隋文帝杨坚为了防止有人借南朝故都起事,干脆一把大火烧毁了六朝宫殿,并下诏将健康城中的建筑全部荡平拆毁,把这里开垦成农田,“六朝古都”的繁华转瞬之间变为废墟,而建康也再度复名“秣陵”。实际上隋唐两代南京都受到统治中心在北方的中央政权的刻意贬抑,但地理上的优势仍然使南京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强大,这才有了400年后的南唐重新定都于此,虽如流星般短暂,但后主李煜的词却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画卷上留下熠熠生辉的笔墨,李煜李璟父子还使得南京的诗词、书画都开一代之风。宋元时期的南京一直是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王安石就曾3次以宰相之位担任江宁知府,并定居、终老于此。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并以南京为京师,让南京迎来了它历史上的第二次高峰。虽然很快朱棣夺取皇位后迁都北京使南京失去了首都的荣光,但作为陪都的南京终明一朝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在清军攻克北京后建立的“南明”小朝廷的背景下演绎了风尘女子大义凛然、书生孱弱屈膝投降的“秦淮八艳”的传奇。

    南京中山陵

            在近代史上南京则一次次担负了民族的患难和希望。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更是这个城市不容抹去的苦难印记……

            南京这座曾一次次遭受兵燹之灾的城市,亦一次次从瓦砾荒烟中重新站起,“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我们确实应该为它感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当然,每个有历史的城市都各有各的沧桑,尤其是都经历过至尊荣耀和无上繁华的四大古都。但和别的古都相比,南京有着自己独特的气质特点。如果说西安雍容大气、北京皇权威严,洛阳因繁华的消散而略显落寞,南京这个“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则显然有着浓浓的“六朝金粉”气质,六朝铺锦列绣的繁华和锦心绣口的风雅给南京涂抹上了最绚丽、最有文人气又最有脂粉气的色彩。六朝时期最著名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在南京完成的,六朝的帝王将相和世家大族子弟颇多醉心于文学艺术,六朝人奢靡华丽的文风、艺术和生活方式在盛唐以前都还一直是主流文人的向往。所以朱偰先生曾说“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桨声灯影,秦淮河畔

            这种“六朝金粉”气质体现在诗词里就是浓浓的“六朝如梦,金粉成灰”的感叹。每一个吟咏这座城市的诗人都会忍不住发怀古之幽情,单是题目叫《金陵怀古》的名作就有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萨都剌的《满江红•金陵怀古》“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其他也叫《金陵怀古》的同题作品简直数不胜数,以至于“金陵怀古”简直成了诗词中一个专门的题材,构成了洋洋大观、独一无二的文化奇观。题目不叫《金陵怀古》但同样也是脍炙人口的金陵咏史类怀古之作的作品同样为数众多: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虽是深沉的历史感叹,也能分分钟带火凤凰台和白鹭洲;杜牧的《泊秦淮》则无疑是秦淮河的最佳代言:“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同样是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四百八十寺之首就是南京鸡鸣寺,其前身即为南朝梁武帝三次舍身出家的同泰寺;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则生生让后人心甘情愿地把一段废弃的明朝城垣当成六朝的宫殿遗迹来缅怀;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否让你也想去登临这座2006年重建的赏心亭,也发一发“思古之幽情”?

            这些名作无疑都是古典诗词中的瑰宝,但要说把“六朝如梦,金粉成灰”的慨叹写得最出神入化、举重若轻的,则无疑是刘禹锡的《乌衣巷》。2017年江苏举行了一个"致我亲爱的家乡——江苏最美诗词大会"活动,百万民众网络投票选出的最能代表南京城市风貌、文化历史的诗就是这首《乌衣巷》,所以这当然也是我这一期分享的主题诗。

             这首诗的作者刘禹锡我在“二十四节气主题诗词分享”系列中处暑那一期分享刘禹锡的《秋词》时已经详细介绍过了,这次我们来看看这位“诗豪”令人击节赞赏的咏史诗风采。

            刘禹锡是公认的咏史诗大家,他另一首咏史名作《西塞山怀古》也是写金陵的,曾令大诗人白居易和元稹搁笔叹服。这首《乌衣巷》是他另一组咏史名作《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这组《金陵五题》同样让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尤其是第一首《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更让白居易“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

            我们现代普通人更熟悉的是这首《乌衣巷》,它不仅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里,也出现在绝大多数的唐诗选本中。诗的题目“乌衣巷”虽只是一个地名,但只要对南京“六朝金粉”的历史稍有了解,就知道这条巷子的不同寻常。

    乌衣巷

            去南京游玩的人少有不去乌衣巷的。从繁华热闹的夫子庙出发,步过秦淮河上的文德桥,过了风韵诱人的媚香楼往西南行数十米,便可以看到这条新修的中国历史最悠久、最闻名遐迩的古巷。青砖铺就的路面、白墙黛瓦的仿古民居,门窗檐楣都竭力贴近想象中一千多年前的古韵。虽然巷口的题字、簇新的建筑,还有那块笔走龙蛇,遒劲不凡,由毛泽东亲笔手书的《乌衣巷》诗碑都在提醒着我们这并不是真的古巷,但人们仍愿意到这里来领略以《乌衣巷》为代表的六朝风流。这有着神奇魅力的乌衣巷到底有什么不同寻常?刘禹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到底又好在哪里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乌衣巷吧。

            乌衣巷这条秦淮河南岸的金陵城名巷,最早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戴下建立东晋,定都建康。当时乌衣营已改名乌衣巷,而王导就住在这里。后来乌衣巷便成为王、谢等豪门大族的住宅区。因此乌衣巷的一砖一石,都是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紧紧相连的。而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历史,又无疑是同整个东晋王朝的历史,乃至中国的整个文化史紧紧相连的。这也是刘禹锡这首诗立意的关键之所在。

            来看诗的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是东晋时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当时为交通要道,也是六朝时期分布在石头城至清溪之间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桥,就在乌衣巷的附近。这两句利用这两个地名妙手天成绝佳对仗:“朱雀桥”对“乌衣巷”,两个地名相对已经非常工整了,更妙的却是这两个地名一个红、一个黑,颜色也对得上,真的是偶对天成。接下来“朱雀桥边”的“边”和“乌衣巷口”的“口”,都点名具体方位,又是两两相对。那么是人要写的是“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的什么呢?诗人看到了“朱雀桥边”的“野草花”和“乌衣巷口”的“夕阳斜”。“野草花”对”夕阳斜”,“野草”对“夕阳”,意境相合、对仗工整。需要特别注意的的是这个“花”字,“斜”很明显是一个动词,那么名词“花”怎么能和它对呢?如果你把“野草花”简单地理解成野草野花当然是对不上的,也把诗的语言理解得太板滞了。实际上这里的花不是名词“花朵”,而是动词“开花”,草草花开而夕阳西斜,不但能对上,而且美而不俗,浑然天成,真是不动声色看似寻常的绝佳文字。不但文字好,这两句诗意境也真是好。“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是整个金陵城的交通枢纽,也是城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那想当年王谢大族都在的时候,这桥上自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那当时的朱雀桥必然是热闹喧哗、花团锦簇,哪会有野草闲花啊。但是到了唐朝,承载着六朝繁华得金陵城和朱雀桥、乌衣巷都成了一片废墟,所以朱雀桥边只有无人闻问的野草,寂寞地开着闲花,而乌衣巷口、开着野花,这表明什么呀?这明显是长久无人走动,所以已经荒废了。这还不够,草长、花开本来是春天的象征吧?春天笼罩的则是一抹惨淡寂寥的夕阳,而且已经低低地西斜了。本来花开的春天应该是让人觉得欣欣向荣的,但是诗人选取的意象既不是瑶草奇花、也不是绿柳繁花,而是孤寂寥落的野花野草,那种“六朝如梦,金粉成灰”的历史兴衰之感在一个“野”字中就悄然弥漫开来。而朱雀桥的冷落、荒凉再配上“乌衣巷口”西斜的那一抹残阳,夕阳原本就已经是在沉落,再加上一个“斜”字,就显得更加光景惨淡。当年衣冠簇簇、车马喧喧的乌衣巷早已不见了行人,只能留在逐渐远去的记忆中,映衬在荒凉冷落的古桥边,笼罩在惨淡寂寥的斜阳下,这样惊人的对照和极其巨大的落差,让“六朝如梦,金粉成灰”的慨叹含而不露地隐现纸上笔端。

    乌衣巷口夕阳斜

            经过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之后,一般说来,接下来应该由景物写到人,转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人事变化,抒发作者的感慨了。实际上很多咏史怀古诗都是这么写的,比如唐代孙元晏的“乌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忆谢家”、宋代罗必元的“无处可寻王谢宅,落花啼鸟秣陵春”之类。但刘禹锡如果这么写,他就不会成为令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都叹服的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的《乌衣巷》也就不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作了。那他是怎么写的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脍炙人口的名句表面上不写人物、不写兴衰、不写感慨,却出人意料地把笔触转向乌衣巷上飞来飞去的燕子,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去向去辨认,如今的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为了让读者领会自己的意图,诗人特意用了“旧时”二字,告诉我们这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就是当年在王谢豪门的堂前筑巢的燕子。如果你知道这个“王谢”豪门当年有多“豪”,你就能真正体会到这燕子飞入的“寻常百姓家”有多不寻常。

            我们都知道两晋南朝是中国门阀士族制度最为兴盛的时代,在九品中正制下士族出身的高门子弟成了历史主角,尤其东晋更是士族势力鼎盛的时期,而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无疑正是东晋最举足轻重也最富戏剧色彩的代表性大家族,这两个家族不但左右着东晋的政局,也是那个时代文化、文学和艺术的最杰出代表。在中国历史上,有些家族的谱系可能续的比王家还长,却没有王氏家族权位那样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经在权势上胜过王家,却没有王氏蝉联的那么久。三百多年来,王、谢两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从汉魏入两晋历南朝,一直繁盛、荣耀。

            王家的兴起最突出的代表是王导。如果没有他,就没有司马睿的东晋王朝。是他劝司马睿把都城移到了建康,为东晋打下了立国之本,依靠北方士族的力量,团结到江南士族,协助司马睿建立了偏安江左的东晋政权。他历任晋元、明、成三帝的宰辅,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针,保持了东晋的安定局面,以至于民间有“王与马,共天下” 的歌谣,死后按照皇帝的规格安葬。王导不仅自己建功立业,并且在五胡乱华的混乱局势下使南方得以在有政府管理的情形下保持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和发展。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曾指出“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只论也。”

            如果只有这一个杰出人物是不能成为一个大家族的,“书圣”王羲之、“小圣”王献之、“雪夜访戴”以及“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大名士王徽之、因咏絮之才而名垂千古的大才女谢道韫的丈夫王凝之、玄学清谈领袖王衍、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都是这个家族的杰出代表。

    王导和谢安

            能与王家相颉颃的只有谢家。诗仙李白的大偶像谢安,那个在淝水之战中挽狂澜于既倒,救东晋社稷于将倾的“东山谢安石”就是这个家族的大家长。他的气韵风度更是令人折服,《晋书》记载“淝水之战”这样凶险万分事关社稷的大仗胜利的消息传来,正在与人下棋的谢安都能不动声色、神态自若地把棋下完。谢家的杰出子弟同样是如芝兰玉树罗列堂前:淝水之战的前线指挥官谢玄、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令诗仙李白一生俯首的谢宣成谢眺(王士祯 “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白贮青山魂魂在,一生俯首谢宣成。”)、李白赞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的谢惠连、“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才女谢道韫、……

            这样的两个家族,不仅位高权重,关系着社稷的兴衰存亡,而且“王家书法谢家诗”,亦堪为文化史上的顶级豪门。何以能如此?正如钱穆先生所言: “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第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诗文艺术,皆有卓越之造诣;经史著述,亦灿然可观;品德高洁,堪称中国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复多有。”

            这样两个家族的兴衰不仅代表着他们自己,更代表着整个金陵和整个六朝的兴衰。六朝的金粉和风流,给秦淮河和乌衣巷涂抹上了最绚丽的色彩。然而,随着一个时代的坍塌,乌衣巷的神话,乃至金陵六朝帝王都的神话都如一场幻梦消失在野草闲花、夕阳西斜和燕子的来去中。这样的历史沧桑怎能不让诗人感慨万千?

            诗人刘禹锡好像信手拈来了眼前“燕子还旧宅”这样一个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却于似不经意中表达了最深沉的历史感慨。燕子本来是无知的候鸟,他们回到旧宅只是出于天性,但是诗人却赋予它们历史见证人的角色,它们眼见着这宅院的主人由峨冠博带的公卿变成了布衣短褐的小民。“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眼见它楼塌了”!几百年的风云际会,几百年的沧海桑田,就在这燕子的一来一回之间翻转变换,这是何等举重若轻,又是多么巧妙的艺术匠心啊!其实我们谁都知道,从王谢称雄的东晋到刘禹锡生活的中唐,时间已经过去了四百年,就算再老的燕子,也不可能从王谢堂前直接穿越到寻常百姓家吧,但我们读诗的人谁也不会这么较劲,谁都能读懂那一份今昔对比的感慨、苍凉,而且谁都会接着思考,如果说王谢这样的巨室豪门都难免败落,那繁华的唐朝又如何?或者说,世上的一切又如何呢?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在艺术表现上集中描绘乌衣巷的现况,对它的过去仅仅巧妙地略加暗示。他只写了几棵野草、一抹斜阳、还有几只来来回回的燕子,语言极浅,运笔极曲,通篇不加一字议论,从侧面落笔,却让诗人对荣枯盛衰的无尽感慨尽在不言之中,这是何等的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啊!

            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一出,后世的“金陵怀古”之作便再难脱出他的绝妙意境,化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作品比比皆是:周邦彦的“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辛弃疾的“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王谢风流”、萨都剌的“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张可久的“凤不至空台上,燕飞来百姓家,恨满天涯”……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堪称咏金陵诗词王冠上最璀璨的两颗珍珠。

            有意思的是,刘禹锡写这首《乌衣巷》时根本还没去过金陵。他的《金陵五题》有一个序:“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就是说我从小就浪迹江南,却一直没有游览过金陵古城,总是觉得非常遗憾,后来当和州刺史离金陵那么近,更是翘首眺望,正好有人给我看他写的金陵五题,我看了之后感慨万千,忽然有了灵感,也就写了这么五首《金陵五题》。我的好朋友白居易看到了,赞叹了很久,还说石头城那一首“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话最好,以后的诗人都没法再写了,我觉得呢,其余四首虽然不及石头城,但也相当不错,当得起白居易的夸奖。可是我不太同意白居易的看法,我觉得这首《乌衣巷》才是这组《金陵五题》的王者。如果说王导和谢安令乌衣巷不凡,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谢朓、谢道韫令乌衣巷不俗,那么刘禹锡则用这首诗令它不朽!

            所谓于细微处见精神,通过眼前的景物来表现历史的兴衰,刘禹锡的这首诗就是代表,其他优秀的咏史诗也无不如此。这半年来我一直在练习写咏史诗,每每不知如何下笔,殚精竭虑后凑字成篇,也还只是停留在直白点评论述的阶段,每每读到像刘禹锡《乌衣巷》这样绝妙的咏史诗我都十分感叹:什么时候我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啊?


    刘禹锡《乌衣巷》参考反馈题目

    刘禹锡《乌衣巷》赏析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去过江苏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江苏吗?

    2. 你知道都有哪些政权定都南京吗?你觉得为什么在南京建都的王朝都很短命呢?

    3.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个发生在南京的著名历史事件、一个南京名人或者一个南京的著名景点吗?

    4. 你读过哪些写南京的诗词?能给大家分享一首吗?

    5. 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乌衣巷以及王谢两大家族吗?

    6. 你觉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够成为千古名句?

    7. 你觉得刘禹锡的《金陵五题》最好的事那一首?为什么?

    8.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刘禹锡的写南京的咏史诗吗?


    参考资料

    江苏人只会内斗?其实能文又能武的,全国就数江苏了

    全面解析金陵王气之谜-五大帝王压镇金陵王气

    蒙曼解读刘禹锡《乌衣巷》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南京》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旧时王谢堂前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合的《乌衣巷》(刘禹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og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