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陈列着抗战时村名所用过的武器,有砍刀、手枪、榴弹、地雷,还有缴获的日本小钢炮、钢盔、医疗器械。观花般走马过来,边走边给儿子讲解那段历史,“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坏?”便成了他的疑问。在儿童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好人和坏人,强者和弱者,不是偏向这一端,就是偏向那一极,没有中立,我解释不清复杂的原因,只好留到他稍大些再说吧!
第四个展厅是光荣事迹厅,粗糙发黄的一张张荣誉证书背侯该是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啊!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制了杀伤敌人的明雷、暗雷、石雷、拉雷、子母雷、吊雷、骂雷等数十种武器。在村外垒设围墙、炮楼,在村中构筑高房工事、暗堡、墙壁射击孔等设施。运用地道战、地雷战的巧妙结合,成功地粉碎了日寇的数十次袭击和围剿。消灭敌人近千名,胜利的保卫了家乡。刘玉珍、刘玉宝、刘玉尚等人的英雄事迹,曾多次被《新华日报》太行版和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墙上的“抗日模范村”、“灭蝗模范村”和“支前模范村”等荣誉称号,是1938年至1945年先后被太行地区行署,太行军区授予的。
山底地道战遗址游记这一路下来虽不比爬山劳累,但也浑身汗渍渍的,午时的阳光正烈,我们准备入地道凉快凉快。儿子兴奋急了,不由分说跑在最前面,可没几步又返回来了,地道黑的看不清路。我们打开手机照明,开始的一段可以直立行走,越往里我就不得不微微猫腰。有出地道的旅客从身边经过,可见地道宽度并行走两人不成问题。我试着盖住手机灯光,眼前瞬间变黑,自从搬家到县城里住后少见的漆黑。我想到地狱,假如迷路在这里出不去,不就是地狱了么?当年有多少扫荡的日本人葬身于此啊,可这又能怪谁呢?武松在过景阳冈时,那只老虎如果在洞里睡大觉,不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吗?可惜了老虎成了人人叫屈的公案。
凉意越来越浓,比站在空调边上还浓,但是呼吸还很顺畅,通风口的设计避免了空气的问题。我问紧跟身后的儿子冷吗,儿子摇了摇头。这时后面的游客排成一对,有说有笑消除了些恐惧。一个人第一次进来怕是要走不多远便返回了,没事干啊穷钻地道,转来转去除了地道便是漆黑一片。
这地道太神奇了,历经几十年还能保持原貌,应该和这里的土质好有关。据说这些地道经过一年多时间拜挖成,全村男女老少全民动员,他们先在自家院内把地道挖好,然后一起挖主巷道,户户相通、街街相连。地道主巷分上下复洞,洞口设有多种多样的开关盖、开关门,既能防水、防毒、防火,又能防破坏、防封锁,每个转角处都留有抢眼、陷阱、暗洞。地面上村民家中的灶底、树洞、水井、碾盘底,野外崖旁都有伪装的地道和射击孔,其地道洞洞相连,户户相通,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战斗堡垒。当年,山底村的父老乡亲们依托地道,成功粉碎了日军数十次猖狂的进攻和围剿,消灭大量敌人的同时,有力地保护了自己,为当时扭转战局、扩大敌后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正因此,这个小村庄被载入抗日战争史册。
不过很多岔口都是封闭的,应该是还没复原吧。我对一个小型作战室很感兴趣,既有撤离的暗道,又有放风的岗哨,可我想爬进岗哨洞里体验一番时却只蹭了一背黄泥。我们巡着指示牌来到一处炮楼,爬了四层楼梯才上去。地上的感觉让人豁朗,借阳光驱散浑身的寒意,望一望远方,山体绿色盎然。这个炮楼应位于山底村西,真想就此村中赏游一番,无奈没有下去的路,只好重新回到地道里。
山底地道战遗址游记资料显示,这些地道最早源于南宋时期,怪不得地道里有“抗金洞”字样,可见地道战是一种古老战术。在原有“古地道”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挖掘,才形成“现存地道主巷1626米,附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峒室2个,小藏身洞关口6个,陷阱4个,直通枯井的地道2条”的规模。这里的抗战地道是国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充分再现了抗战时期革命先辈的智慧和伟大创举。
出了地道,我们坐在中厅的休息椅上,儿子意犹未尽地还想钻一次。他主要觉得好玩,和来此的大多数孩子一样,可若干年后学到这段历史时,我想他也会和如今的我一样感叹人类智慧的力量吧!
我有了一个打算,晚上回到家要重温一遍电影《地道战》!你说呢!
山底地道战遗址游记 山底地道战遗址游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