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爱民的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因为中正不阿,多次上谏朝廷,得罪了朝中只顾私利的当权派。
不愿独善其身的他,后半生一直都是在被贬谪,被放逐的路上。
但是每到一处,他都能奇迹般地扎下根来,作诗赋词,日子照常过。
1079年,他被贬谪到长江边上的一个穷苦小镇--黄州。
他的邻居有酒监,药师,大夫,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常和丈夫吵嘴的婆娘。
在这样的环境里,苏轼常竹杖芒鞋,与渔樵为伍,乐得“不为人识”,消磨一天的时光。
著名作家余光中曾说,如果要找一位朋友同游,不会找李白,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不会找杜甫,总觉得他苦哈哈的。找苏轼最好,因为这个人最有趣。
的确,再难的日子里,他似乎都能有本事苦中作乐,让苦难开出璀璨的花儿来。
初到黄州,为维持一家温饱,他不得不早出晚归,在城东官府暂借的几亩薄地上自己耕种。
在自己的住处东面,他亲自植下一棵柳树,在附近的地里种上茶树。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筑水坝,建鱼池,并托人从老家四川带来菜种。
当孩子们跑来告诉他打的井里出水了,或是地里冒出了针尖般小的绿色芽苗,他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跳起来。
当看到直立的稻茎在风中轻轻摇曳,他也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得意和满足。
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家人,因为每一颗粮食里都曾挥洒过自己的汗水,他真正品出了五谷的香味。
后来苏轼又被贬到更为穷困的惠州。
当地每天只杀一头羊,自认罪官的苏轼只去买便宜的羊脊骨,回来小火慢慢烤了吃。
四沉的暮色里,燃烧的木柴窜起的火苗忽上忽下,像在跳着无名的舞蹈。
苏轼就坐在旁边,眯着眼看着烟尘缕缕升起,火星有时迸溅起来。他皱起鼻子,陶醉地去闻烤羊骨发出的阵阵香味。
烤过几次之后,苏轼就写信给弟弟苏辙,隆重推荐这种羊脊骨的做法,并在信里说,小火烤羊肉,有蟹的味道。
还打趣道:用这种方法吃羊骨头,就是有个缺点,狗会不太高兴。
有人评价说,深处逆境,能活得兴趣盎然的人,苏轼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却是最淋漓尽致的那一个。
他的淋漓尽致,其实也是表现在对过往的不念,对未来的不期,踏踏实实地过好眼前的每一分钟。
被称为“正念之父”的一行禅师曾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就在每个当下,每个呼吸,和每一步脚下的路。
当着眼于当下,我们就会再次与真实的自己相逢。
当着眼于当下,我们就不会再被焦虑和迷茫轻易打扰,心也容易被快乐填满。
那些痛苦的阴霾,也终将会在一个个饱满、充实的日子里,烟消云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