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跟风过万圣,究竟有无必要

跟风过万圣,究竟有无必要

作者: 秋晔君 | 来源:发表于2020-11-03 17:56 被阅读0次

    文/秋晔君

                                                                                 1

    倘若不看朋友圈,我也许永远不会记得每年的11月1日是万圣节,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夜。

    但当这个舶来品清晰地印在我脑海中的时候,随它而来的是厌恶和不解。

    抛开一切在我们固有印象中万圣节的象征——南瓜、鬼怪和糖,现在的万圣节成为了众多商家的新型营销模式,也成为了许多APP为吸引年轻人目光而进行的所谓“追随潮流”的契机,同时,也成为了许多年轻人聚餐玩乐的理由。

    在我的记忆中,万圣节一向是与我们并无多大关系的。

    我本人第一次见到和万圣节有关的装饰品的时候,是在我家仓库里。我家店铺卖工艺品,大多是出口欧美地区的,所以诸如与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有关的元素,我少时并不少见。但我也并未曾将其当做一种潮流,只觉得是西方国家的东西,和我们并无瓜葛。

    长大后,对万圣节的印象,停留在了英语课文中小孩子高喊着“Trick or Treat!”的可爱模样——不给糖就捣蛋,多么孩子气的一句话。

    现在想来,不论是复活节,还是万圣节,亦或是圣诞节,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活动能够调动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兴趣,饼干、糖果、小礼品,不论是哪一样都能让孩子快乐。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许更多的目的是家族传承,是家庭和睦。它们的出现往往都伴随着不那么轻松愉快的氛围,除了过年的一系列活动外,其他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在向中国人强调情感、强调责任、强调铭记、强调哲思。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是那样的庄重肃穆,因为它背后蕴含着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然而,身为中国人的我尚且还没有对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哪怕最耳熟能详的那些,有一个最最详细的认知和了解(这一项工程,包含了这个节日的来源、传说、历史轨迹、不同地区的文化习俗等等,想必我们普通大众都不可能完全掌握),那么,那些高举着“万圣节”旗帜、呐喊着“万圣节”的人,你们又对万圣节有多少理解呢?

    且不说别的,万圣节终究是一个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而我们很清楚的就是,西方国家这个代名词涵盖的地域、文化范围太过广泛,这只是一个区别于东方国家的概括性词语。而构成这一名词的许许多多的国家中,它们因为自身历史发展的不同、文化传承的不同,即便对于同一个节日,都会有不同的诠释和解答。倘若不信,大可去网络上搜索万圣节,看看它的由来有多少种解释吧。

    当我看到朋友圈里那些姑娘化着所谓万圣节妆容、刻意采用某些化妆技术让自己看上去就像受伤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本能的厌恶。她们嘴角特意延伸出的两道口红,我并非不知道她们想模仿什么,我也正是觉得她们完全不必模仿——小丑。

    本身就是,又何必模仿。

    我并不是一个顽固的知识分子,我很清楚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传播与交融是不可遏制的情况,我也乐于看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取长补短的情景。

    但,中西方文化交融,究竟是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

    中国的传统节日数不胜数,且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内涵,现人无论如何都研究不透。

    我并非觉得中国人就只能一味守着中国的节日,对西方的节日闭口不谈。但是,请给自己的母邦一个最基本的尊重。

                                                                               2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很多人都会这样说。

    时至今日,疫情仍未结束,欧洲地区的疫情已经遭受反扑。我相信很多人,经历了这次疫情,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名词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全世界的人,全世界的国家,全世界的文明,都随着历史发展的步伐无形之中被什么牵引着,拉扯着。可以说,面对世界级的危机,“偏安一隅”是很难实现的事情。

    是中国人上下一心的努力,使得我们拥有一个平安祥和的双节。当中秋遇上国庆,我想,国泰民安就是此刻月光照拂的样子,从每一天的视角来看,是那样的平凡,从一年的视角来看,又是那样的可贵。

    今年的中秋,是我第一次离开故乡远在异地度过。入学以来总觉得大学人多,等到中秋的那个夜晚,走在校园里,我才发现平日学校的喧闹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遮掩着什么。而这些,只有在佳节,在北京的同学早已回家之后的那个夜晚,走在月光温柔抚摸着的地面上,才能真正领会到的。不然古人怎么总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虽然诗句本指重阳节,但对于游子而言,也许想要形容他在任何一个本可以却不能够同家人相聚的佳节上的心境时,这句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有人情味。虽然它可能少了一条为孩子们提供的快乐通道,但它不会让孩子自小就活在本不存在的梦里,它会告诉孩子们每一件事务的前因后果——它存在,是为何?它消亡,又是为何?它会让孩子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就拥有一些对特定事物的敬畏,这未知来处却表现轻微的情感,让他们能够透过一些迷雾隐隐约约感觉到些什么,却说不出。这些若隐若现的思绪,也许是一些哲思萌芽的来源,又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淡去,但不会真正脱离躯体。

                                                                                  3

    写到这里,我想我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了:没有必要。

    其一,先来关注一下网络环境。众多商家纷纷利用“万圣节”这一噱头,推出消费促销等活动;一些以美颜为主要功能的APP应用软件推出了新款妆容、特效,均与万圣节息息相关。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前一阵子流行一时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二者是否有相同的盈利目的在?而很多消费者,正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潮流,陷入了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其二,再来关注一下社交环境。据我所知,在今年10月31日当晚,许多轰趴活动展开。参与者多为年轻人,在红红绿绿、或亮或暗的灯光下,摆弄着不同的姿势,选择喜欢的角度,拍下当日的朋友圈“九宫格”。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并不是一个很解风情的人,我也并不认为这样的骚首弄姿很有意义,又或者说,她们将这些精心拍摄加后期修图的照片发在朋友圈中,又是暗含了怎样的潜台词?显而易见的就是,展现自己的“诱惑力”招来点赞从而获得内心对自我容貌和形象的满足感。原谅我用打上引号,因为她们伸出的舌头映衬着刻意画出来的“小丑”妆容,丝毫让我见不到美感,反而有一种矫揉造作的“小丑”作态。

    其三,最后关注一下被歪曲的潜规则。当我走在路上,看到那些相互熟悉的人一碰面就互相向对方索要糖果的时候,此情此景,又让我联想到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许当代人社交一个累的要点就在于,你对于他人的请求拉不下脸来拒绝,因此一些人“伸手索要”式行径就会屡屡得逞。换个角度来讲,谁又有义务要满足你那些利用感情的要求呢?谁又有义务在彼此认知有差异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处事原则而顺着你的要求呢?

    综上,我发现了一个神奇的要点。

    在今年那些本非必要的万圣节各项进程中,在各种轰趴里面摆弄姿势的少男少女和朋友圈发着所谓庆祝万圣节快乐的美女的身上,我惊讶地捕捉到了他们的无知。

    一在于,实际上他们对万圣节的文化内涵完全缺乏认知,在他们的心中,“中国”的万圣节,就是一个年轻人聚餐、化万圣妆容、四处要糖的日子,然而这种认识,本身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就大相径庭。

    二在于,他们这一批人,往往就是吐槽不让过“圣诞节”的那批人。然而实际上,增添了西方传统文化的中国,在精神内核上有没有增重呢?没有。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某一种文化在某一个地域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强行引入、强行填充,只会导致享乐主义和娱乐主义的过度盛行,这一点对于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并没有过多的益处。

    最后,重申我的立场:全球化是不可遏制的历史进程。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是必然的、不能阻碍的,但请认清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交流。请不要将一味忽视本国文化传统、高声赞扬外来文化视为文化交流,对自身都不清楚、不了解的,谈何不忘本。国际政治讲究本国利益至上,同时要维护世界和平,经济往来讲求互利共赢,那么真正的文化交流也应该如此,应该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走极端,对谁都不好。

    < The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风过万圣,究竟有无必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ri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