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在朋友圈发了一条消息:5.3号杨千嬅约不约,电影见面会。还记得单曲循环的野孩子和再见二丁目,想要票的直接戳推文中的人或戳戳我哦。后面是一条转发的公众号推文,里面有关于《春娇救志明》的电影介绍,文末是H师兄开的传媒公司的福利活动内容如下:
《春娇救志明》的电影见面会可能由于电影介绍比较长,所以很多人是直接拖到最后看福利,然后接着有好几个微信好友过来咨询:杨千嬅电影的见面会的票还有吗?然后H说:这个票是需要交10元押金的,去后可退,4.30日去领票,5.3日电影见面会。然后好几个人就此打住了。大家其实都抱着想见偶像的心情来看票,H想但是为什么一谈到钱大家就都感觉好像变味了。其实自己去买个明星见面会的门票什么的也都比这个贵吧。
所以是什么让你对一个原本兴致盎然的事情顿时不那么感兴趣了呢?
H开始的时候很不理解,第二天TA想到了自己追剧时的情况,网络平台为了保持正常经营和盈利,往往会给出VIP会员等策略,让其享有优先观看权,但是大部分追剧的人往往不会选择充值VIP但是又迫切地想要追剧,那怎么办?很多人会去搜该剧的百度云资源,而微博上就有者大量的以卖资源赚钱的人,常常一条关于剧的微博下面就会跟着一片卖资源的评论,评论常常是:我有资源,点赞关注私我发你哦。然后许多人会照做,但常常后面跟着的就是:微博链接会被和谐,请加我微信xxxxxx,这个时候又的人就不想加了,加了微信的人常常收到的就是这个资源x元,资源也不是白来的哦。这个时候H就感觉能够理解上面的人的心情了。
是落差导致人对原本兴趣盎然的失物失去热血的。
就像上面的两种情况里,追剧的人感受到免费与收费的落差,想去看电影见面会的人感受到免费的票与要交押金的落差,同时当然也包含一种不信任感。人们可以接受一件原材料20的商品由售价100降到80但是不能接受它由40涨到50。对于同样一件商品前者让消费者感觉节省了20就是赚到了,而后者让人觉得亏了。
H之前做过一段时间富语堂CPA的推广,期间有一个负责人就说到一个现象:富语堂在南京有校园代理,校园代理也有做校园推广,但是有不少家长学生在收到推广消息后选择的不是在校园代理手中购买而是从上海坐车到南京富语堂的公司来购买,负责人说:看到他们那么辛苦的过来,公司非常诚恳地给出了市场价,嗯,比校园代理的价格还高50。
人们普遍觉得代理或是转手商家他们肯定会从中获利,而他们内心是抗拒这种的,所以抱着不管利不利己绝不利人的想法,以更高的价格更麻烦的手续去完成一件事情他们会觉得没有吃亏。最后不利人不利己。
Who cares?!开心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