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解读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作者: 流星雨儿下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14:04 被阅读6385次
    老萧的手书,妓字好像错了,唐代的歌伎是一个职业,此伎非彼妓

    今天我们讲一首过节的诗,这首诗虽然《唐诗三百首》里没有选,但是它完全够得上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资格,什么诗呢,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是这么说的: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东坡的祖先就长这样啊!

    这诗讲的就是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元宵节,现在其实没那么热闹了,但是在古代,这算是个大节,又叫上元节。其实所谓上元、中元、下元,这都是道教的概念,上元正月十五在道教中的说法是天官赐福。所以这一天,是普天同庆,那上元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呀?绝不是吃元宵,因为吃元宵是宋朝以后才有的习俗,之前都没有。但上元节呢,有另外两大好处,所以非常的吸引人。第一个好处,它点灯。第二个好处它不宵禁。

    二十丈高的灯轮

    这两个好处在今天看,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在古代可是不同寻常,因为古代没有路灯,也没有霓虹灯,所以晚上照明就靠月亮。平时晚上都黑乎乎的,但只有在上元节这天,包括上元之前之后的那两天,从官府,到商家,再到私人,那是家家举火,户户点灯啊!一下子就把这个夜空给照亮了,那是平时完全看不到的景象。

    上元夜里,人戴兽面,女为男服的小太平遇到了薛绍。——先不管这个情节是否合理,至少正月十五上元节的灯会传统是在唐朝之前就有了。

    那另外一点呢?中国古代其实一直实行宵禁政策。就是一到晚上,大家都得规规矩矩的呆在家里,街上是黑灯瞎火,没有行人的。而且还有金吾卫执行监督,谁要是不回家,就把他抓起来。当然在这里在补充一句,这个金吾卫当年是读金yù卫,当然现在都统一为金吾卫了。就是只有上元节这一天解除宵禁,让大家出来赏灯,所以这样一来呢,这一天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通通涌上街头。所以说上元节,又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

    满满的儿时的回忆

    那苏味道的这首《正月十五夜》,写的就是唐朝上元节的狂欢。你看第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形容什么?有人说形容焰火。不对,唐朝还没有焰火呢!但是唐朝的时候有灯啊,正月十五点灯的规模特别大。你比方说唐玄宗的时候,史料记载,在皇城前面竖一个灯轮,这个灯轮多高啊?是二十丈高,上面挂五万盏灯。你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漂亮。所谓火树银花,就是说,在灯光的照耀下,树如火树,灯如银花啊。

    灯的世界,灯的海洋

    那为什么“火树银花合”呢?首先是天上和地下合,你看天上有银河,银河是亮的,地下有灯河呀,灯河和银河交相辉映,仿佛合在一起了。另外是什么呢?另外当时满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点灯啊,这个四面八方的灯也合在一起了,所以是天地上下,四面八方“火树银花合”。这个场景太旖旎动人了,太漂亮了,所以自从这句话出来之后,后人就全部模仿,你比方说辛弃疾他讲“东风夜放花千树”,那就是从这学来的。现在这个“火树银花”干脆已经成为成语了,这是“火树银花合”。

    火树银花合

    那“新桥铁锁开”呢,一听这句话,我们应该反应过来了,这是写洛阳城了。因为新桥又叫新津桥,是唐朝洛阳城著名的天津三桥之一。你要知道苏味道是什么时候的人呢?他是武则天时候的人,这诗是武则天时代写的,而武则天的都城了就在洛阳,所以新桥也就是整个首都最重要的一座桥。为什么呢?这座桥北边是皇城和宫城,也就是皇宫和政府办公区,南边是老百姓的生活区,可想而知,平常这座桥是戒备森严,不允许随便出入的。但是正月十五狂欢节,所以这条河这座桥上的铁索都给打开了,皇帝也罢,后宫也罢,文武百官也罢,全都出来了与民同乐,你看这一句话,所谓镂金错彩,整个给了一幅全景图,节日气氛一下子就起来了。

    元宵全景图

    那下一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这是什么啊?从宏观写到到微观了。风流倜傥的美少年,都骑马出来游街来了。把地上的尘土也都给卷起来了。你想没有灯的时候,土是看不见的,但是在节日灯光的映照之下,这种一团团的暗尘,就随着马在跑,这是地上。那你抬头看天呢,正月十五十月是元之夜呀,天上一轮明月涌出,把月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那你要是从骑马人的角度来看呢,就是地上的土追着他跑,天上的月亮也追着他跑。一个明,一个暗,一个是细小微尘,一个是又大又圆的月亮;一个去,一个来,你看对照也特别得好。

    男女混杂,老少同游

    那再下一句,更好了。讲到最美的地方了,为什么说最美?从男性讲到女性了,“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游伎”是什么呢?歌女呀,就是唐朝的文艺工作者呀,大众偶像。她们是一个个浓妆艳抹,艳如桃李。这句话其实是从《诗经》里化出来的,《诗经》里讲“何彼秾矣,华如桃李”,苏味道把它借过来了,说“游伎皆秾李”。这美人出现了,已经很好看了,可能还不够呢,这些美人啊,她不是静态的,是动态的,她们是“行歌”嘛。所谓“行歌”就是边走边歌,载歌载舞。那她们载歌载舞,唱什么呢?唱落梅啊,或者叫落梅花啊!唐朝有两支最流行的曲子,一支叫落梅花,一支叫折杨柳。

    我自潇洒依然

    所以你看李白写“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他还写什么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是这两首曲子。那你看这些桃李年华,艳如桃李的歌姬,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落梅花,就走过来了,她们这是干什么?一方面是自娱自乐,另外一方面也是公众表演了,这是在给自己做广告呢!所以她们一出来,那周围就都轰动了。这是狂欢节的高潮啊!

    灯市夜如昼

    其实我们也知道,正月十五在古代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啊?就是因为这一天呢,在大街上公开露面儿的,不仅有那些肆无忌惮的小伙子,还有平时深藏不露的大姑娘呀!那小伙子和大姑娘,在这么欢快的场合相遇了,难免就会有一些,丢丢手帕呀,捡捡手帕呀,这一类的事情发生。所以呢,元宵节又有中国情人节的说法。你看欧阳修讲“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你看到这个时候,宏观也有了,微观也有了,天上也有了,地上也有了,小伙子也有了,姑娘也有了,节日的欢乐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了吧。这时候啊,该接最后一句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是什么呀?金吾卫是唐朝的府兵十二卫之一,相当于今天的警察呀。平时金吾卫是执行宵禁的嘛,监督人们晚上回家睡觉啊。可是正月十五这天,连金吾卫都放松下来了,不管老百姓了,让老百姓尽情享受了。可是玉漏呢,也就是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啊,为什么你还在一滴一滴地滴下水来,滴滴嗒嗒,像是在催人们快点回家呀!所以苏味道在讲啊,玉漏啊,你别再催了,你看这一句结束得真好。把人生的感慨的结出来了。上元之夜太美好了,谁不希望这个美好永驻啊!

    有那么点意境

    可是时间呢,就是那么无情,无论你愿意与否,它都按照自己的节奏,一分一秒地溜走。也一分一秒地催促着你,从今天的节日,要走向明天的平常了。从今天的狂欢,要走向明天的平淡了。乃至要从今天的青年,要步入明天的白发苍苍了。这就是人生的不得已呀,但是呢,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不得已,才正反衬出上元之夜的美好啊!短促的美好嘛。所以你看从尽情欢乐,到微微的惆怅,这其实正是节日带给我们的普遍感受啊。而苏味道的本事,就是把它如此动人,如此微妙地表达出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觉得呀,这是所有描写元宵节里,最好的诗篇。

    花窗外的月亮

    那最后呢,再和大家说说苏味道。苏味道首先是大诗人,当时的文章四友之一嘛。另外他也是一个大宰相,武则天后期的宰相。武则天这个人呢推崇文学,喜欢才子,推选了许多大文豪,进入朝廷当宰相,苏味道是其中之一。但是大家也知道,武则天时代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治上比较残酷,经常搞清洗,所以大臣都很谨慎。苏味道他是文人出身,手无缚鸡之力呀,他尤其谨慎。他有一句名言就是,你为人处事啊,说话呀,别太明白,处事持两端。就是让别人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也可以。你这样呢,就永远不会出错,永远不会犯罪,所以当时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苏模棱”。政治上其实不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但你看呢,处事模糊,写诗写的确是非常得明白,非常得风流。可见这个诗人和政治家还真不是一个概念,这是一件事儿。

    整装待发

    当然还有一件事儿,跟苏味道有关,值得提一提。苏味道呢,有几个好后裔,谁呢?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那就是苏味道的后裔,那这几个后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学上,那就比祖先出彩多了。 其实这也是祖宗最愿意看到的场景。

    暗香浮动夜黄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a7b4934be73:也不失为一个处世之道,政坛太残酷了,有时并不适合一个文人
      • b867fb3d4a62:苏味道虽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但他的文气传了下来,一脉相承,才有了三苏

      本文标题:蒙曼解读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sz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