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cult影史上不可忽略的经典——变蝇人系列。
1958年,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了一部小成本的科幻恐怖电影《变蝇人》(The Fly),自此开辟了于影史上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的“苍蝇热”。
这部电影依然采用了传统的科幻片模式:一个失败的科学实验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片头,一间工厂的看守于夜间发现液压机突然启动,赶忙前去查看,发现竟是工厂的拥有者、科学家安德烈的妻子海琳用液压机压死了自己的丈夫。
在设定为50吨的压力下,科学家安德烈的头部与一只胳膊全被压扁,面目全非,血流成河。
惊慌的看守立即报警,警察前去海琳家调查,而海琳却表现得相当镇定,不可置否地表示确实是自己杀死了丈夫安德烈,却不愿透露原因。
她的精神看似十分清醒,唯一有一点反常的是,海琳貌似对苍蝇非常的敏感,一看到有苍蝇飞舞就要将其捉住观察。
在警察的一再追问下,海琳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丈夫安德烈最近一直在潜心钻研一个神奇的发明——传送机器。
它的原理在于将A机器中的物体分解成原子状态,在B机器中再度将其组合,以实现传送的目的。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试与修整后,安德烈宣布大功告成。此时,自然而然地,一个疑问进入了他的思绪:
这台机器能传送活人吗?
他决定拿自己做实验。
设定好数据后,他钻进了机器A中。不过,他没有注意到的是:一只苍蝇也跟着他撞进了机器A。
在分解与重组的过程中,发生了差错:机器将苍蝇的头和一条足肢嫁接到了安德烈的头和手臂上。相反,他的头和手臂也被换到了苍蝇的身上。
而那只苍蝇则不知所踪了。
蝇人安德烈拜托妻子找到那只苍蝇,因为再经过同样的传送就能使他恢复正常。然而世界之大,何处寻觅一只苍蝇呢?
在妻子海琳寻找的过程中,安德烈也发现自己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像苍蝇了,那只苍蝇手臂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左右他的行动。
一切都来不及了,他只能选择自我毁灭。
安德烈让海琳把他带到工厂里,用液压机压扁了自己的苍蝇头和胳膊。也就是片头工厂看守看到的一幕。
显然,这个故事太天马行空,太难以置信了。警长完全不相信海琳的话,执意将其逮捕。
这时,海琳的儿子跑进来,大声宣布自己在花园的蜘蛛网上看到了一只“头部和一条腿是白色的苍蝇”。
警长赶忙前去查看,发现一只长着安德烈的头部和一条胳膊的苍蝇正在被蜘蛛吃掉,它还在大喊着救命。
警长连忙用砖头砸死了它们。
这就是1958年第一部《变蝇人》的情节。虽然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很小,但在当时还是获得了颇为可观的票房。
里面的变蝇人形象由于技术的原因,颇像是奥特曼里面的怪兽。
在这部《变蝇人》大获成功后,1959年,福克斯公司推出了它的续集《变蝇人回归》(Return of the Fly)。
在这部电影里,变蝇人是它前作的主角——安德烈的儿子。形象也继承了前作的“苍蝇头”,并且在这部电影里,它的头部变得更巨大,不过也显得更假。
1965年,系列第三部《变蝇人的诅咒》(Curse of the Fly)上映。即使以前两部的标准来衡量,此片依然是绝对的粗制滥造之作。
在本片中,甚至连“苍蝇头”的形象都没有出现过。自然,票房一片惨败,热度低到甚至没有公司愿意将其刻录成录像带或光盘。
直到2007年,它终于并与其他原系列电影一起发行出售,作为依附58年那部热度的“经典续集”。
看似变蝇人系列的脚步就到此为止了,它大限将至,即将寿终正寝。直到1986年,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David Cronenberg)决定翻拍这部多年前的银幕形象。
这一出手,就夺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化妆奖。
且不论剧情(剧情与58年的那部结构大致相同,可看性有改进),单从视觉效果而言,这部小小的B级片拿奥斯卡最佳化妆也确实是实至名归。
本片中的变蝇人形象非常真实,且包含大量肢体变异、器官脱落、粘液横流的镜头,足以让每一个B级片以及重口味爱好者大呼过瘾。
也可以说是一代观众的童年阴影。
1989年,另一个导演从柯南伯格手中接棒,拍摄了《变蝇人2》。但这部电影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剧情松散,特效平庸,口碑不佳。
现存的变蝇人系列电影就是以上这些了。
在电影、文学的长河中,涉及此类题材的作品并不在少数。
《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哥斯拉》(ゴジラ)、《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等等影视经典,无一不关注了同一个问题:科学的滥用最终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这也是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后,作为编剧和作家对科学的反思。
最近,豆瓣上又多出了一部《变蝇人》的条目。据悉乃是2020年由J·D·迪拉德(J.D. Dillard)翻拍自86年柯南伯格《变蝇人》的新作。
不知效果如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