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究竟是什么呢?成长的定义很简单啊,想到之后做到。如果想到之后不会的话,那么就去学,学到之后再去做到。很多人的生命最终为什么意义不大呢?很简单啊,想到了、说到了、知道了、学到了,可惜最终并没有做到,于是,不了了之。
“人至‘践’则无敌”。确实如此。
能够真正用来变现的,事实上是“认知差异”:
面对同样的信息、知识、现象、事实、数据等等;
人们不仅对它们的认知不同,比如,有少数正确的,有大多数不正确的 —— 这里有差异;
而且,即便是在认知正确的群体中,还有认知高度、认知深度的不同 —— 这里还有差异。
人与人之间,认知差异是巨大的,弄不好大到物种间差异的地步。
没有践行,就没有可变现的东西;没有行动中的思考,就没有真正有价值的认知升级。没有认知升级,就没有认知差异;没有足够的认知差异,就根本不可能白手起家
只要你开始做,高估或低估的困难就不仅仅是一个估计,而是一个摆在面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你对于它的理解不会再飘忽不定,而会变得非常具体。
与此同时,你也不会浪费时间去忧虑那些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的注意力来说,又是极大的节省。
赌徒谬误:绝大多数赌徒倾向于相信之前的下注结果对当前下注有影响(至少是一定的影响)。
“幸存者偏差”:你只能看到成功的人,因为他们成功了。而那些失败的人早就已经从你的世界消失了,你无法看到他们,但他们确实存在,或者说“存在过”。
一件事情,一旦你开始做了,就会发现多半和你之前想象的不同。在那些你认为可以轻松搞定的地方,可能会碰到意想不到的问题;而那些你认为无比艰难的节点,又可能比想象中进行得更顺利。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我们的认知总是存在一些偏差。所以如果你碰到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
撸起袖子,先开始着手做
发现自己偏离了计划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多数人的做法很简单:等到明年,再制定一个注定只能坚持一个月的计划,然后周而复始。
但是有元认知能力的人会去想,为什么我没有办法执行计划。是目标设定得太高?还是因为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分享,来调整自己后面的规划。
只有这样一步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有机会真的完成计划。而如果我们希望一开始就能制订出十全十美的计划,如果无法完成就彻底放弃,那么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做好任何事情
大部分人在面对“重要选择”时,毫无办法。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很少做过重大级别的选择,即便有过(不论成功与否),也从来不做任何总结归纳。那么面对下一次重大选择的时候,自然也就只能草率决定
时间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你相信它的力量,愿意和它做朋友,它就陪着你慢慢等到好结果,反之则有可能看着你离既定目标越来越远,而它则在一旁一言不发。
业余者才讲灵感,我们专业人士只是每天早上准时开始工作。
人和人之间拉开差距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此。想想你过去做成的事情当中,有哪些是依靠心情的?比如心情好就做一做,心情不好就不做;又有哪些是迫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做下来的?我猜后者的数量远多于前者
也许我们不需要成为专业人士,但是模仿专业人士的样子,能够让我们成长得更快。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通过这种“装模作样”,最终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为每一件事引入足够多的成本
抛开“质”,而只谈“量”,显然是不可取的
一个人可能一年读了很多本书,但是从来没有将它应用到自己生活中去,最后只是脑子里有了一堆概念,但自身的成长却非常有限
lx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