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戴建业先生B站的视频,得知了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诗句。不会种,种不好,也得种,还种的不亦乐乎,表现的是不计成败的热爱。
读《崇祯传》,亡国之君的责任田是守江山,守不住也得守。不一样是“苗盛豆苗稀”吗,真让人揪心和感慨。
虽然超过了自己的能力但仍勉力而为,最后失败了。我觉得用来形容崇祯是很贴切的。但陶渊明肯定不会有这种感慨。
那么,因为陶渊明没有这种感慨,我就不可以这么用吗?
诗的魅力就在于能动心、通古今。比如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写景,难道我就不能有形容人生吗?不管是成功还是挫折,都是人生?
诗歌的生命力或许就在于常读常新。有一句诗讲,千江有水千江月。我们每个人的心去读一首诗,都会有一同的感受,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正如每条江水的水质不同、水深不同、堤岸不同、植被不同、地势不同、区位不同,那么每条江映出的月会千姿百态。正因如此,天上的月才会如此让人着迷。反之,如果天上的那个月,只能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流速、特定的水深才能被映照出来,怎么能”同现”,怎么能“共情”,这样的月亮也不会为世人所熟知。
每个人都能读,每个人都能读出不同,这才是诗的魅力。
最近为孩子取名,读《诗经》《楚辞》,二三千年前的诗,该怎么解读,大家争论颇多。正如王国维所说,名物、训诂要弄清,至于诗的主旨,全靠自己品读吧。
对此,我还有一种想法,正如某一种类型的手术刀,制造出来本是为了治病,但结果没有医院买,所有的杀手都用它来杀人。那么,这把刀是手术刀?还是杀人的刀?
或许这个举例有点荒诞。但据我所知,伟哥原是为治感冒,鸦片原是为了止疼。但有人会说伟哥是感冒药、鸦片是止疼药吗?
鲁迅曾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用于鞭炮烟火;中国人发明了司南,却用于风水。然后外国人得到了却制作指南针、长枪利炮来打我们。
“诗”还是以实用为主。如果所有人都这么用,或者说很多人都这么用,原意什么的还有那么重要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