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担心如果教育孩子善良,将来吃亏怎么办。
其实科学已经告诉我们不用担忧这一点。
密西根大学的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赛尔罗德(RobertAxelrod)组织了一个博弈竞赛。
博弈内容就是囚徒困境(也就是合作和背叛的策略),他邀请了很多著名的博弈论专家参赛,参赛者会提出各种策略算法(比如永远合作,永远背叛,或者随机性的50%合作或背叛等等),然后所有的算法被输入电脑进行PK并统计结果,从而选出最优策略。
最终胜出的策略为"TitforTat",中文一般翻译为"以牙还牙",这个策略是:不管跟谁,第一轮我都选择合作。
第一轮过后,我就复制对手上一轮的做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手第一轮和我合作,那我就继续和他合作,直到对手先背叛我,我再背叛他,如果对手第一轮背叛我,那我从第二轮开始就背叛你,直到对手某一轮先跟我合作,我再在下一轮选择合作。
说起来挺绕口,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或者先礼后兵"。
后来由于这个策略在现实生活中的容错性比较低,博弈论专家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版本:对方背叛我一次,我继续选择合作;只有当对方连续背叛我两次,我再报复。
这个最优策略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对待陌生的世界,应该保持善良的心去选择合作(或者帮助),即使起初收到了不好的反馈(比如背叛,伤害),也应该去宽容(这是一种容错机制),但是也不要一味纵容对方的伤害,必要时当断则断。
这是科学给善良的背书,所以培养孩子的善意,绝对没错,只是需要引导他们适度使用自己的善意。
另外,这项研究在PK这些策略的时候进行了多次试验,这个最优策略也是需要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践才能明显看出优势,也就是说,要给善良一些时间。
这也让我想起一句话:"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在一家驰名了中国几十年的潮州餐馆。
因为晚宴很重要,这家餐馆的二代接班人,亲自点了菜,并全程作陪。
上了一款汤。
一人一碗。
我的天!
这也太好喝了吧!
我给出了我的最高评价。
二代接班人完全没理会我。
她望向。
非常认真地喝了一口汤。
品味并思考了一会儿。
说:这个汤的头香是够了,尾香还差一些。
我立刻开始后悔:太年轻,发言早了。
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说,这口汤入口时,鲜香浸人心脾,但是一下子就散了。
没有回甘。
加一点橄榄。
橄榄用新鲜的青橄榄,更讲究可以用小粒的石橄榄。
清香会在口中慢慢回味。
到了冬天,可以把橄榄换成黑蒜。
会从清香,变成温暖馥郁的感觉。
我忍不住又喝了一口汤。
还真是。
鲜香突然就没了,口感层次再丰富一些就好了。
哇,我居然知道一个词,叫"层次感"了。
说,各地方人觉得最好的味道是不同的。
江浙,鲜。
粤港澳,甜。
中西部,辣。
北方,肉食的油脂香。
全国人民都爱酱油,所以出了很多家上市大公司。
你要针对不同地域的人的口味,做调整。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以前有过"吃货开餐厅"的想法,是多么幼稚。
我居然想拿自己的业余,去挑战别人的专业。
鱼应该怎么做?
比如刀鱼?
刀鱼是长江三鲜之一,几千块一斤呢。
我没说话。
我心里想,我知道:关键是留着鱼鳞。
但我就是不说。
说,刀鱼的关键,是吃时间。
吃什么时间?
吃清明节前的时间。
清明节前,和节后,刀鱼的口味和价格,差了十倍、百倍。
为什么?
因为清明节前,长江水刚刚回暖,还比较寒冷,水藻很少,长江水有种自己特殊的鲜咸的味道。
这时候,刀鱼由海入江,自东向西,不断向上洄游。
这段时间,刀鱼什么都不吃,因为没什么可以吃,只能喝长江水。
初春长江水的味道,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味道,寄托千古文人墨客的情怀。
所以清明前的刀鱼,几乎是最高级的中国菜。
那晚一些呢?
江水回暖,水藻丰盈。
刀鱼吃的东西就很杂了,味道就丧失了那种鲜咸,立刻就掉价了。
原来如此!
那怎么做才好吃呢?
先用纸把鱼身上的水分尽量吸干,这样高温蒸汽才能渗透进去。
加一点点盐和几片切得极薄的猪膘油,其他一概不要。
直接蒸。
按这个方法蒸出来的刀鱼,鱼的大骨边上泛着微红,鱼肉刚刚断生,入口即化。
因为没有太多的调味料破坏,清明前刀鱼的香气完美保留,吃到那口鱼的刹那之间,就有此刻正在站在长江边上的感觉,望着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滚滚向东流去。
一个好的厨师上刀鱼的时候,不会让鱼头对着主宾。
他一定会让鱼头对着西方。
为什么?
因为西方,是刀鱼洄游的方向。
这是厨师对优质食材的尊重,这是食客对美妙生灵的礼赞。
我顿时觉得,桌上的每一道菜,都熠熠闪烁着文化的光芒。
3,那我怎么改进呢?
二代接班人听得目瞪口呆。
然后问:,那我怎么改进呢?
想了想说,你父亲传下来的东西都很好。
你不需要推翻。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让后厨把厨房搞得尽量干净。
什么意思?
是菜不卫生吗?
因为你的菜品味道,不清晰。
就像单反相机没有聚焦一样,有些模糊。
每道菜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这桌菜的味道有些模糊,不清晰,是因为锅、勺、碗,在做完一个菜之后,没有非常努力地洗干净,就去做下一个菜,所以味道就模糊了。
只要把厨房打扫干净,每道菜的味道,就会非常清晰。
只有更干净,没有最干净。
整个餐厅,就会上一个大台阶。
我听完,叹为观止。
他接着说,另外,厨师是不是在用一勺高汤,在做所有的菜?
二代接班人说:是的,我们不用味精。
高汤肯定比味精好,说。
但是一勺高汤做所有的菜,那么一桌菜就是一个味道,没有起伏感。
你至少可以做一个素高汤,一个荤高汤。
素菜加素高汤,荤菜加荤高汤。
就不一样了。
素高汤用些豆芽、蘑菇,熬制。
很便宜。
还有,一桌菜,先上什么,再上什么,很有讲究。
我们点的是一桌菜,而不是十个菜。
一桌菜作为一个整体,搭配有时比每道菜的口味更重要。
比如,你上了这道菜之后,就不应该上那道菜了。
口感的节奏不对。
我望了一眼。
对我说,你相信吗?
有一次,到我们楼下吃饭。
就是我们吃了无数次的那家餐厅。
看了看菜单,点了一桌菜。
吃完我们就惊了。
这是我们每天吃的餐厅吗?
说,还是那家餐厅,差别就是我点菜的顺序。
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这个顺序吃,即便是那家餐厅,你也能吃出惊艳的感觉。
这就是口感的节奏。
我悄悄地低下了头,默默吃饭。
然后鼓足勇气抬头问:以后在上海,能带着我吃吃喝喝吗?
这个请求,是一个没文化的吃货,对美食家的致敬。
韩寒以前写过一遍文章,叫做《我也曾经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
韩寒觉得自己打台球不错。
于是有一次和世界冠军九球天后潘晓婷)打球。
他本来以为虽然实力有差距,但还是有一线机会的。
但是,韩寒开了球之后,潘晓婷就一路打到全部进洞。
输的人开球。
韩寒再开球,然后潘晓婷再一路打到全部进洞。
韩寒再开球。
最后,整个晚上韩寒只在做一件事情:开球。
这就是民间力量,对专业力量的无知。
每个行业里,真正专业的力量,是外行无法理解的。
在校运会上卖过零食的,总觉得自己洞察零售;有一两个拿手菜的,总觉得自己可以开餐厅;看到别人做自媒体,觉得写字这谁不会。
每件事,都可以做到极致。
极致的力量,你难以想象。
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即便是"吃"这件事,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但前提是,你对"极致"这个词,不要有误解。
极致是99分,顶尖高手是90分,优秀大概80分。
但是大部分人,误以为10分就是满分。
还好,我没有开餐厅。
我还是自己滚去做咨询吧。
一身冷汗。
网友评论